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千米和吨教案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千米和吨教案设计

ID:31134710

大小:6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1-06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千米和吨教案设计_第1页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千米和吨教案设计_第2页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千米和吨教案设计_第3页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千米和吨教案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千米和吨第一课时课题:认识千米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牛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2.能进行•「米和米Z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2.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教学难点: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互相比划并说说1米、1分米、1厘

2、米、1毫米的长度。2.出示: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铅笔长18()一枚1元駛币厚约3()学校跑道一圈长250()课桌长约10()3.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1。提问:这是沪杭铁路,它的全长是180()?追问:为什么沪杭铁路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5.教师岀示教材第20页的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片上的数字表示什么含义吗?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字母“knT表示。千米又叫公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二、交流共享1.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1)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课前的活

3、动。(出示照片)我们学校的跑道从()-()大约是100米,你怎么记住它的?明确:像这样的100米,我们走10次就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板书:1T•米=100()米)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这个算式时,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单位之间需停顿一下。提问:1千米里面有几个100米吗?(10个)追问:走100米你花了多长时间?如果让你走1000米要多长吋间?走1000米的感受和100米的一样吗?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发言。(1)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思考的。(2)提问:课前我们做过调查,我们学校的环形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几圈是1千米?学生根据学校的实际

4、情况,进行回答。回答预测:①一圈200米,5圈是1千米。②一圈250米,4圈是1千米。③一圈400米,2圈半是1「米。说一说:你感觉1千米长吗?自由交流。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1题。出示图片并提问:小轿车、步行、动车、自行车每小吋各行多少千米?学生练习并说说理由。追问:老师家离学校约有5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请简述理由。1.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思考的。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4题。引导学生看图,并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第(1)题组织学生直接计算,第(2)题先让学生讨论,再组织

5、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教学反思《认识千米》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干米的概念,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课前我布置学生走_走:》那里到哪里大约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时间,大约几步,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让学生比划岀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从测量铅笔的长度到

6、测量教室的长度再到测量从杭州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平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也叫"公里〃),对干米已有所认识。所以,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看到过〃干米〃这个单位吗?在哪里看到过?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