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考实验中的装置连接顺序问题

浅析高考实验中的装置连接顺序问题

ID:31152990

大小:10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1-07

浅析高考实验中的装置连接顺序问题_第1页
浅析高考实验中的装置连接顺序问题_第2页
浅析高考实验中的装置连接顺序问题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析高考实验中的装置连接顺序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高考实验中的装置连接顺序问题  【摘要】实验装置连接按顺序,一般原则是:气体发生装置→除杂→干燥→主体实验→尾气处理。  【关键词】连接;顺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通过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巩固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等各方面综合能力,因此,实验题是每年高考中必不可少的一道试题

2、,尤其在新课标下的高考中更加重视实验的考察,但是学生在实验题方面往往得分率很低,成为让学生感觉最难的一道题。  化学实验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根据我近几年来的高三教学复习情况来看,临近高考虽经大量练习,但学生对实验题仍是感到棘手,特别见到关于仪器连接顺序的问题,感到十分茫然,无从下手。通过了解并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看不懂装置图,不了解各仪器及有关试剂的作用。②不注意区分实验装置中的细节问题,如导管长短、洗气与量气的区别、安全装置、尾气处理等。从而造成遇到这种试题手忙脚乱,实际上这类问题解决的关键是看清题目、理清实验

3、目的,在弄清各仪器的作用之后便可正确连接各个装置。3  实验装置连接顺序一般的原则是:①气体发生装置→除杂→干燥→主体实验→尾气处理等程序。考虑干燥与除杂的顺序时,若采用溶液除杂,则应先净化后干燥;若采用加热除杂,则干燥在前。尾气处理时,有毒气体常采用溶液吸收或将之点燃,无毒气体直接排空。若制备的物质极易水解(如AlCl3),在尾部需加装干燥装置,以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造成水解。②装置连接时一般是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接口连接时要注意对于吸收装置应长进短出,量气装置应短进长出,干燥装置应大口进小口出,冷凝装置要下口进上口出等。  

4、要解决实验装置连接的顺序问题,我们必须在了解实验仪器的基本用法和一些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弄清试题的要求和目的,运用科学的思维才能找出正确的连接顺序。下面通过对新课标下的一些试题进行分析,让我们理解理解此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例1(2011年课标卷理综)氢化钙固体是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某兴趣小组拟用如下装置制备氢化钙。(1)请选择必要的装置,按气流方向连接顺序为(填仪器接口的字母顺序)。  解析:按照制取气体→净化气体→主体实验→尾气处理的一般原则和题意可知:先制备H2,再利用NaOH溶液除去H2中混有的HCl杂质,然后干

5、燥H2,再通入钙中发生主体反应。由于生成的CaH2固体能与水发生反应,故我们应在最后加一个干燥装置,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反应器。综上所述,得到仪器连接顺序为:i→e→f→d→c→j(或k)→k(或j)→a。3  例2(2009宁夏理综节选)碱式碳酸铜可表示为xCuCO3?yCu(OH)2?zH2O,测定碱式碳酸铜组成的方法有多种。现采用氢气还原法,请回答如下问题:①实验装置用下列所有仪器连接而成,按氢气流方向的连接顺序是(填入仪器接口字母编号):(a)→()()→()()→()()→()()→()()→(l)。  解析:按照制取

6、气体→净化气体→主体实验→尾气吸收的方式。先要对H2进行除杂和干燥,因为锌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H2中含有HCl(g)和H2O(g),先用水吸收HCl(g),再用浓H2SO4吸收H2O(g)。干燥、纯净的H2与碱式碳酸铜反应生成H2O(g)和CO2,分别要用浓H2SO4和碱石灰吸收以便确定H2O(g),和CO2的质量。由于碱石灰既能吸收CO2也能吸收H2O(G),所以浓H2SO4必须放在碱石灰之前。由以上分析可得仪器连接顺序为(a)→(k)(j)→(h)(i)→(d)(e)→(g)(f)→(b)(c)→(l)。  通过以上几道试题的分

7、析,我们在高三复习中要对薄弱的基本实验,以及一些仪器的主要用途要及时归纳,总结,加强实验基本功的训练。同时,我们在解题时,要根据实验原理所确定的实验方案中的实验过程,理清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从而确定各仪器的连接顺序,以提高实验的得分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刘增利.高中化学教材知识资料包.北京教育出社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