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排斥与非正规就业女性的社会权利

社会排斥与非正规就业女性的社会权利

ID:31158740

大小:113.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1-07

社会排斥与非正规就业女性的社会权利_第1页
社会排斥与非正规就业女性的社会权利_第2页
社会排斥与非正规就业女性的社会权利_第3页
社会排斥与非正规就业女性的社会权利_第4页
社会排斥与非正规就业女性的社会权利_第5页
资源描述:

《社会排斥与非正规就业女性的社会权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社会排斥与非正规就业女性的社会权利  摘要:社会排斥主要是指社会弱势群体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挤日益成为孤立群体的过程。目前,由于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对非正规就业女性的排斥,造成了她们社会权利的缺失。英国社会学家马歇尔认为社会权利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非正规就业女性应该享受到相应的社会权利。所以,必须通过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就业歧视和追求社会发展等政策措施来保障非正规就业女性的社会权利。  关键词:社会排斥;非正规就业女性;社会权利;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

2、0076-04  一、社会排斥概念的演变和涵义  社会排斥的概念最初是在研究贫困问题的工程中出现的,最初源于法国学者拉诺尔(RenLenoir)。1974年拉诺尔用社会排斥(socialexclusion)的概念指那些没有收到社会保障的保护,同时又被贴上“社会问题”10标签的不同类型的人,例如精神和身体残疾者、自杀者、老年患者、受虐儿童、药物滥用者等边缘人、反社会的人和其他社会不适应者。拉诺尔估计当时法国受排斥者是法国人口的1/10。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西方国家爆发了经济危机,表现为经济滞胀、失业率上升、福利依

3、赖等。为了应对出现的经济危机,西方国家开始实行福利多元主义和私营化,有些人不得不依靠市场来购买社会服务,福利水平的下降和福利覆盖面的缩小导致社会贫困的加剧和扩大。社会排斥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80年代开始,社会排斥概念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指代的对象也更为广泛,成为个人和社会之间无法形成社会团结状况的描述用语。到90年代,这个概念的涵义被拓宽,指某些群体部分或全部出局,享受不到人类权利。社会排斥其使用范围超出法国而遍及欧盟国家,甚至影响到发展中国家。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于社会排斥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息。  目前对于社

4、会排斥的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学者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来界定社会排斥这个概念,可谓见仁见智。10  西尔弗(Silver)提出了社会排斥的3种不同的范式:团结型、特殊型和垄断型。团结型范式认为社会排斥是指个人与整个社会之间纽带的削弱与断裂过程。特殊型则认为排斥是一种歧视的表现,是群体性差异的体现。垄断型范式认为群体差异和不平等是重叠的,认为社会排斥是集团垄断所形成的后果之一。吉登斯(Giddens)认为,社会排斥指的是个体有可能中断全面参与社会的方式,社会排斥关心的是一系列阻止个体或群体拥有对大多数人开发的机会的

5、广泛因素。而阿马蒂亚?森则认为社会排斥是与贫困和能力剥夺有联系的,被隔绝于某些社会关系之外可能会导致其他的剥削,进一步限制了我们的生活机会。人们往往认为国内关于社会排斥的界定有以下几种看法,李斌教授认为:社会排斥主要是指社会弱势群体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中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挤,而日益成为孤立的群体的过程。石彤教授在《社会排斥:一个研究女性劣势群体的新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中提出:社会排斥是指某些个人、家庭或社会群体没有机会参与一些主流社会价值观所普遍认同的社会活动,被边缘化或隔离的系统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多重的特

6、点,变现为被排斥者在经济、政治、社会及文化等许多方面的长期缺乏。唐钧认为:社会排斥是目前社会的游戏规则造成的。而社会政策研究的目的就是要修订目前的游戏规则,使之尽可能地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成果,从而趋于更合理、更公平。而本人较认同李斌教授对于“社会排斥”的界定。本人认为社会排斥既是由于先天的某些因素,比如身心残疾、年老体弱等,更是后天社会制度性的结果,现存的一些社会政策加剧了社会分化和社会排斥的趋势。  二、非正规就业女性及其社会权利  “非正规就业”这一词源于国际劳工组织(ILC),原意是指在非正规组织或部门

7、的就业,它主要指规模很小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的单位。本文中的“非正规就业女性”10是指在一些非正规部门或某些正规部门中从事部分时间的就业和各种临时性、突击性、定期合同式的就业的女性。其中将非正规部门定义为: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手工作坊、个体就业等等,它是相对于长期稳定的正规就业而言的。所以非正规就业除了在非正规部门中就业外,也包括在正规部门中创造的非正规就业岗位,如临时工、小时工、季节工、短期合同工等就业形式。近年来,非正规就业的女性化或者女性的非正规就业化在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都是不争的事实。2006年

8、11月发布的《全国农村妇女权益状况和维权需求调查报告》中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女性流动人口属于非正规就业,较男性流动人口的比例高出了10个百分点。女性进入到非正规就业领域的现象在我国和全世界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女性进入到非正规就业领域在一方面扩大了女性的就业渠道,有了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非正规就业领域中,女性的劳动权益容易受到侵犯,而且,从长远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