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素质教育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ID:31160361

大小:10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素质教育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渗透_第1页
素质教育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渗透_第2页
素质教育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渗透_第3页
素质教育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渗透_第4页
资源描述:

《素质教育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渗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素质教育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中图分类号:G71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117-01  中专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基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其教学形式与内容也在不断改革与创新。同时,中专美术教学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通过中专美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提升其综合素质?如何将素质教育的内涵渗透至中专美术教育,以引导美育教学的素质化?这两个相互对立又息息相关的问题,成为中专美术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就新课程改革下中专美术教学如何实现素质教育的问题进行浅析。  一、教师要明确素质教育的方向  当前我国美

2、术素质教育是对应试美术教育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的教育价值观的否定和更新,也是根据时代变化、社会发展的形势和要求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新的教育理想。这种教育价值与理想本质是使学生好学、爱学、乐学,教师喜教、爱教、乐教,使每个人都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思维与能力,实现完整人格的培养。  二、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因素4  德育是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有意识地将德育因素贯穿在课堂教学中,从而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操。美术教育与道德教育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显著的区别。美术教育要发挥全方面的教育功能

3、,就应该发挥德育的功能,而德育也应重视视觉形象审美规律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内心和谐、个性全面发展的下一代。  三、新课程配合新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1.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美的认识不断提升  中专美术教师必须积极探索新课程改革下的美术教学手段,使学生对“美”的认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悲壮谓之美、和谐谓之美、崇高谓之美……美的形式是多样的,给人带来的感受也是多样的。正如挪威画家蒙克的美术作品《呐喊》,就是通过极不协调的色彩和近乎可怕的形象来表现出自然给人类带来的不安和恐惧,因此,恐惧亦谓之美。  2.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新课程必须结合新教学,教师必须联系学生实际、调动学生的主

4、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通过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围绕素质教育将美育做好做优。在理论教学之余,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美术馆、美术展览、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对美学的兴趣,并逐步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学会评论,加深其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全方位展现视觉艺术的语言魅力,使学生爱上美术,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艺术修养。  3.选择优秀的画家与优秀的作品4  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要求教师将美术鉴赏提到重要的位置,优秀的作品使学生从中获得审美喜悦,如同艺术再现世界,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和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例如董希文的油画《扦圈大典》,教师可引领学生通过其构图与色彩,体会作者创作

5、该作品时溢于言表的兴奋心境,感受其构思的宏伟气魄,还原作者对于中华民族永远站立起来的信心与骄傲,进而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与其他学科进行渗透和整合  美术是通过再现具体形象来认识和表现生活的,如物体的形态、结构、比例、空间、质感等美术要素,都要通过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活动去发现和表现的。这些活动所形成的能力,不但美术课需要,其他学科如语文、数学、历史、化学等课程的学习也同样需要。各个学科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果学生其他学科的基础好,就为美术的鉴赏、创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反之,美术基础好的学生,学起几何、物理来也会更容易。这是因为他们的观察力、判断力、空间想象力在美术中得到了较好的

6、开发。在现行的高考与教学模式下,一个普通的教师不可能打破学校的教学计划与课时安排,去进行理想中的素质教育,但是,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一些有益的探索还是有必要的,素质教育最终就是要靠千万个教师的不懈努力来实现的。  五、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众所周知,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创新。西方从文艺复兴时期就有艺术家,搞创造性活动。“斯普托尼克打击”曾震惊了美国,美国从1958年开始注意人的能力与人才的开发教育。日本早在1952年就开始了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铁的事实证明“科教兴国”4关键在于人才。李岚清同志曾提出以艺术教育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意义深

7、远重大。我们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习惯的范围,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并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  (责任编辑刘馨)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