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增强设问的有效性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增强设问的有效性

ID:31165016

大小:10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增强设问的有效性_第1页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增强设问的有效性_第2页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增强设问的有效性_第3页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增强设问的有效性_第4页
资源描述: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增强设问的有效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增强设问的有效性  摘要: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课堂提问,并随机应变地予以启发引导和强化,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有效提问;切入点;问题设计;问题激励;问题强化  设问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用来导入与激趣,用来凝聚注意力,引导思路进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是,许多教师常常抱怨说,学生一问三不知,或是很少能答到点子上。如果多问几个问题,或多给点思考时间,根本没法完成教学任务。于是语文课堂常常变成“一言堂”,长此以往,必然使许多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发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考查出来。教师若不谙熟发

2、问的技术,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效的。下面笔者就如何增强设问的有效性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根据对象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一般来说,切入点越大,问题越难回答;切入点越小,问题越容易回答。切入点太大,学生会无所适从,或不自信。切入点太小,如,“是不是”“好不好”,这样的问题一般没有多少思考价值,问多了,很多学生回答时还会随大流而懒于思考。因此,我们应根据学生语文素养程度来设计问题,寻找恰当的切入点。如,素养一般的学生,可以这样问:“《拿来主义》语言有什么特点?”4这就把学生的回答限定在语言特点这个层面了。问题问得宽泛也有它的好处,一是可以考查学生的思维广度,因为回

3、答的角度有很多;二是可以集思广益,激发更多学生的自我表现欲,课堂气氛也会更加活跃。而对语文素养低的学生,设问还要选择更小的切入点,进一步降低难度,比如,可以这样问:“《拿来主义》语言风格如何?”如果学生答不上来,还可再缩小切入点,如,提示学生以第一段为例,重点体会“捧”“挂”“进步”等语言有什么风格特点。  二、注意不同能力、水平问题的设计与分配  在很多教师眼里,问题只有难易之分,这样未免过于肤浅。教师设问时还应注意设问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记忆力、综合与分析能力、创造能力还是判断力等,因为这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  有些语文课看过去热热闹闹,学生回答得积极性很

4、高,比如,“鲁迅原名是什么?”“他是哪里人?”“全文共几段?”殊不知,这些都是事实性问题,从课文和注释里就可以直接找到答案,只能培养学生的记忆力,难度也低。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不同能力水平的问题。例如:“文章要论述的是‘拿来主义’,但前面写的却是‘闭关主义’‘送去主义’,这是什么写法?”这是经验性问题,需要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分析领悟到“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不足取,再顺势提出“拿来主义”的必要性,经过综合思考,最后才能得出“先破后立(或对比反衬)”这一答案。设计这一问,目的不在于简单地让学生记住文章用了什么写法,而在于让学生掌握分析与综

5、合的思考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普遍意义。  三、学会设计激励性问题4  所谓激励性问题就是用启发式提问来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答案或修正学生最初的答案的问题。高明的教师总是能备好学情,善于预见学生回答时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并且随机应变,设计激励性问题引导学生自我修正。笔者引导学生体会《拿来主义》语言的深刻内涵时,问学生:文中“抛来”与“抛给”含义是否相同,有学生回答相同。我没有直接否定,而是接着设计了一些激励性问题,与学生展开对话:  师:作者说,“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同还是不同?(生:不同。)  师:那“抛来”和“抛给”有什么不同

6、呢?(生:答不上来。)  师:你还记得辨别近义词最常用的方法是辨别什么?(生:辨别不同的语素。)  师:对了,这里的“来”和“给”有什么不同含义?(生:好像没有什么区别。)  师:举个例,主持人向台下抛礼物,你伸手抢了一个,你是抢到了主持人‘抛给’的还是‘抛来’的礼物?他是特地抛给你的吗?(生:抛来的。我明白了,因为他不是特地抛给我的,是向观众随意抛的。而“给”字一般有明确对象,带有某种企图,帝国主义向我们倾销鸦片、废枪炮等,是不怀好意的。所以,鲁迅说是“抛给的”。)  这位学生通过我的启发,终于明白了错误所在,并深刻理解了杂文语言犀利深刻的特点,并获得了积极思考的成

7、功与喜悦。  四、注意学生回答后的强化  当问题得到了可接受的回答,教师就必须作出反应,对正确的回答进行强化,用“很好”“棒极了”4等表扬或赞同,才能产生强有力的导向作用,以提高课堂效率。但滥用强化,过早地肯定前面学生的回答,其他学生就很可能放弃自己的思考与回答,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回答是否画蛇添足。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来回答,然后对所有回答一并做出强化,并针对最佳回答进一步评论,而不是一有了可接受的答案就给予强化。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美岭中学)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