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养成数学学习的良好习惯

引领学生养成数学学习的良好习惯

ID:31165814

大小:10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引领学生养成数学学习的良好习惯_第1页
引领学生养成数学学习的良好习惯_第2页
引领学生养成数学学习的良好习惯_第3页
引领学生养成数学学习的良好习惯_第4页
资源描述:

《引领学生养成数学学习的良好习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引领学生养成数学学习的良好习惯  习惯,顾名思义是指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在社会生活中,反复训练培养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条件反射。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人一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拟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品质,谈谈自己的做法及体会。  一、培养自觉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是学生的年龄比较小,独立阅读有一定的困难,往往出现学生不肯学、不会学的现象、老师宣布学生看书,但不到半分钟就开讲了。记得夸美纽斯讲过,如果学生不愿学习或不会学习,那是教师的错。因此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

2、阅读,如教师拟定提纲或出示富有思考性问题,需让学生自学课本,摘录书中的重点和疑点,这样就比较容易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课本的内容上,通过经常训练,使学生在阅读上变被动为主动,形成自学的良好习惯。阅读数学课本应采取默读、朗读、齐读、领读和自由读等多种方式。阅读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要求。中年级要求学生通过默写课文,分析课文例题,能模仿例题来正确解答课后的练习题。读书时,要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边思考边在书上圈圈点点画画。在这“画龙”的过程中,老师适时指导学生“点睛”,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发现规律。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读题习惯4  数学课中,读题的作用非常重要,因为读题

3、是审题的前提,而审题是解题的基础。通过认真读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理清条件和问题,明确条件和问题的联系,使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地印象,为解题做好铺垫。“题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读题要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到之中,心到为重,让学生用心去读,并与思考同步,使学生养成认真读题的良好习惯。具体做法是:1、把题目读正确,不读破句、不添字和漏字,学会独立阅读题目。2、会解释题目中每一句话的意思,弄清题意。3、会用自己的话复述题目的意思。  学生通过读题获得了大量的感性知识,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但教师必须及时进行抽象概括。有效的数

4、学读题既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又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合思维能力。  三、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  1、认真核对数字和符号  计算题是由数字和运算符号组成的,比较单调。计算过程中容易产生视觉感官的疲乏,相似的数字和符号容易混淆。因此,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因为抄错数字或运算符号而白忙一场。  2、认真书写、审题和计算。4  作业、练习的书写一定要工整和规范,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竖式要相同数位对齐,条理清楚。计算

5、时,必须先审题,弄清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再动笔算。在算的过程中,头脑要清醒,勿贪快,应先求准。  3、培养学生短暂记忆的能力。  不论是口算还是笔算,在计算过程中,都需要有短暂记忆。例如口算36+8,先算6+8=14,在头脑中需要记住14,再算30+14=44.竖式笔算是由若干个口算组成的,特别是加法进位与减法退位的问题,需要在头脑中记住的数九更多了。如25×7,在笔算的过程中,有5×7=35和2×7+3=17,第一步可以笔录在纸上,第二步的2×7=14,这个数就要记在头脑中。有些学生短暂记忆能力比较差,在这些地方容易失误,因此咋教学中可以进行

6、一些有关的适当训练。  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之后,布置练习题的数量要适当,应避免因机械操作练而产生的厌烦情绪,课适当布置一些趣味性的计算练习或容易混淆的对比练习。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  《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的能力”,验算就是检验计算的结果是否合理。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有利于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及时进行反思,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呢?  1、在计算之前先估计结果的大致范围。  例如:一双皮鞋195元,4双这样的皮鞋一共多少元?学生很快列出算式195×44,然后把195看成200,这道题的计算结

7、果应接近800,但又比800小。如果算出的结果比800大或800小很多,就说明结果一定错了,应该检查原因重新计算。  2、联系实际判断计算结果是否合理。  在得出计算结果后,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判断计算结果是否合理的能力。  例如:小明的身高是1米,妈妈比小明高56厘米,妈妈的身高是多少厘米?有的学生列式为1+56=57(米),有的列式为1+56=57(厘米),还有的列式为1米+56厘米=1米56厘米=156厘米。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判断,很显然前两种结果都是错误的。一个正常人的身高怎么可能是57厘米或57米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