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课后反思

《答谢中书书》课后反思

ID:31170237

大小:10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7

《答谢中书书》课后反思_第1页
《答谢中书书》课后反思_第2页
《答谢中书书》课后反思_第3页
《答谢中书书》课后反思_第4页
《答谢中书书》课后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答谢中书书》课后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答谢中书书》课后反思  由于东阳吴宁二中语文教研组的同仁来校考察学习,受学校的安排要上一节语文课,并要体现“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八年级的语文教材上只剩《答谢中书书》一课还没上,这是我唯一的选择。接到这个任务后,我纠结了很久,是模仿杜郎口的教学模式,还是另辟蹊径?杜郎口教学模式太机械、太程序化,我不喜欢!想想还是选择后者吧。  于是,我就让学生去读这篇文言文,虽说这是一篇精美的山水小品文,可要让学生体会其间的味道却有点难,那就必须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就要教学生会思考问题,因此,我就让学生提出疑问。课前收集了学生的疑问,并进行汇总分类。学生的问题如下:  1.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背景是什么?

2、  2.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景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是一封应答谢中书的信,为什么写的全是景物?  我用PPT的形式在上课前进行呈现,并且指出前三个问题是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那是老师对学生的提问,而第四个才是自己看了文章后的疑问,因此就确定第四个问题为本节课的主问题。并告诉学生今天我们整节课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我还偷偷地观察了一下,发现提出这个问题的学生,那表情是多么的愉悦,其他学生是多么的羡慕。此时,我确信了我的策略是对的。6  首先,我从文言文的角度确定其教学内容。文言,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古代汉语书面语。而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3、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上,因此,学习文言文,前提是学习文言。于是,我就设计了两个教学步骤来实现这个教学目标。  一.读。要求学生读出节奏,重点解决“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朗读节奏。我预测到前部分都是四字句,两字一停顿,学生是很容易掌握的,而后两句在没有理解的基础上很难把握,在课堂上我就反复要求学生朗读这两句,在朗读中学生就较快地掌握了这两句的朗读节奏,同时,也很快地明白了这两句话的意思。所以,我认为“生本”语文课堂就必须从学情出发,这样的课堂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译。先让学生自由翻译,要求学生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及句子的翻译。不懂的举手提问,老师帮助解决。

4、过了几分钟,学生的声音渐渐停了下来。我就采用开小火车的方式让学生来翻译句子,并要求指出重点字词的意思。这个环节很快就结束了。  这样学生对课文已有了一定的理解,可是表层的。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文化的主要方面是文言文所传达的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即所言志,所载道。那“所言志,所载道”就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词处。所以,我就决定在写景的文字中深入地挖掘,把学生带入其间。  我提问:“陶弘景说:‘实是欲界之仙都’,那是说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可听了大家的翻译,你感觉到这是‘人间天堂’的美景了吗?”6  学生默默地摇头。  我就顺势提问:“那陶弘景为什么说这里是‘人间天

5、堂’呢?你能抓住景物来描述一下你从文字中看到的画面吗?”  不一会儿,学生纷纷举起手来。  学生甲:“我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看到了一种山水映衬之美。高高的山峰高插入云,那是一种阳刚的美,而流水清澈见底,那是一种温柔的美,山的刚和水的柔,使陶弘景陶醉其间,那不是‘人间天堂’吗?”  一个学生的回答点燃了全体学生,学生的眼睛此时都清澈透亮了。  学生乙:“我看到了色彩搭配之美,你看那石壁五色交辉,色彩斑斓,和着青色的高山、蓝天、白云、变化不断的清流(那流水随着倒影的不同而变化着),那是纯净的色彩,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得不让人感受到那江南山水的清新脱俗。那不是人间天堂吗?”  学生丙:“我感

6、受到了一种动静生命之美,你看那‘夕日’静静地躲在山头,余辉染红了山头,那浮躁的心此时就会变得宁静安详,还有那清晨雾气散后,猿猴、林鸟的此起彼伏的叫声,那是一种生命的蓬勃。”  ……  此时,学生已经完全进入陶弘景所描述的意境中了,我顺势告诉学生,这是深入翻译法,让学生明白文言文中‘所言志,所载道’处一定要展开自己的联想,深入体会文字背后的意境。同时,也就解决了学生提出的第四个问题了。  我暗暗高兴,我想我完全可以带学生去体会陶弘景在文中的“6所言志,所载道”了,我就提问:“你在这里读出了陶弘景的什么了呢?”我多么期待着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沉醉于山水之乐。可事与愿违,一个女生站起来说:“老师

7、,我读出了谢中书是请陶弘景出山做官的。”这个答非所问,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附和。这不是我的教学设计呀!再说关于谢中书给陶弘景写信的内容是没有记载的,这从何考证呢?我就如实告诉学生,这个问题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也想到过,就查不到这方面的资料,那我们怎么办呢?跟学生商量,我们能不能从书中去找。这时,所有学生的眼神都集中到书中去了。马上有一个男生举起了手,说:“找到了,课文注释里说‘谢中书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那就说明谢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