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房”乎?“偏房”乎?

“正房”乎?“偏房”乎?

ID:31170257

大小:10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7

“正房”乎?“偏房”乎?_第1页
“正房”乎?“偏房”乎?_第2页
“正房”乎?“偏房”乎?_第3页
“正房”乎?“偏房”乎?_第4页
“正房”乎?“偏房”乎?_第5页
资源描述:

《“正房”乎?“偏房”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正房”乎?“偏房”乎?  一  “把精读课文当作略读课文来教,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你怎么像上精读课文一样?你没见标题前面有星号吗?”  “线条太粗了,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至少得用两个课时,你一课时就上完,还不蜻蜓点水才怪?”  这是我们在听课评课中经常可以听到的话语。现如今,小学语文教学中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之分是相当讲究的,好像旧社会中大户人家的正房与偏房那样,身份和地位分得一清二楚。精读课文就要细细地读,略读课文只需大略地读,假如你连这个规矩都没有遵守,那便是犯了大忌。精读课文一般都得上两课时,

2、略读课文呢,一般都要求一课时完成,这已经成了普遍的教学准则,特别是在公开研究课中。精读和略读,大有井水不犯河水之势。精读课文该怎么精教?略读课文该怎么略法?诸如此类的研究文章铺天盖地。有的教研部门还召开研讨会专门研究精读与略读的区别。  真的有必要分得那么清?分清了是不是就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我们以为,值得重新思考。  二  为了解答上面这些问题,我们先得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确定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依据是什么?对此,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量。6  1.理解的难度。精读课文要精讲,略读课文只需略读,这是不是意味着精读课文比略读

3、课文要更难理解一些?综观教材,具体一对照,发现这个理由似乎不能成立,随意举出几个例子就可以推翻它。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共四篇课文,分别是: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26.《威尼斯的小艇》、27.《与象共舞》、28.《彩色的非洲》。这里,前两篇是精读课文,后两篇则是略读课文,课文标题前加了“*”符号。熟悉教材的人都知道,《威尼斯的小艇》不论从主题、构思、语言等方面都一目了然,通俗易懂,学生自己看看也能有十不离八九的理解,其难度在此四篇课文中应该算是比较小的,而且篇幅也短,但它属于精读课文。再看六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四篇

4、课文分别是:21.《老人与海鸥》、22.《跑进家里的松鼠》、23.《最后一头战象》、24.《金色的脚印》。这里,第21和23是精读课文,第22和24是略读课文。从难度上说,作为精读课文的《老人与海鸥》比作为略读课文的《金色的脚印》要容易得多。前者主题明朗,结构简单,先写老人关心海鸥,再写海鸥报答老人,明明白白,而后者则是一篇日本小说,情节曲折,内涵深刻,其标题本身就需要琢磨一番。看来,理解的难度并非是确定依据。6  2.典范的程度。所谓典范,就是从文本的内容、形式和语言这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示范与借鉴作用。按常理来说,作为语文教

5、材,不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应当而且必须具有高度的典范性。当然,一篇课文往往只能在一方面具有较高的典范程度,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具有典范性。仔细审读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实在也看不出它们在典范性方面的明显差异,换句话说,精读课文比略读课文并非更有典范性。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四篇课文分别是:17.《地震中的父与子》、18.《慈母情深》、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20.《学会看病》。其中,第17和19是精读课文,第18和20是略读课文。你说,这里哪一篇没有典范性?从表达方式上说,《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动

6、作和神态描写上颇有特色;《慈母情深》中有几个描写母亲动作的特写镜头非常精彩;《“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则采用鲜明的对比来写父母不同的爱的方式,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学会看病》中心理活动描写得相当细腻和逼真。这四篇课文的典范程度实在难分伯仲,篇篇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可见,典范性也并不是确定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依据。  3.是否因语言的含量。学语文,毫无疑问,学习语言的运用是重中之重。语言含量,指的是文本所呈现的值得学习模仿的语言要素的多少。文本的选择,其语言含量是一个重要依据。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在语言含量方面有明显差异吗?一般人

7、似乎也看不出来。以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来说吧,《山中访友》和《草虫的村落》是精读课文,《山雨》和《索溪峪的“野”》是略读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其语言含量都相当高,语词的丰富、生动、优美是它们的共同特点,像《山雨》虽然是略读课文,但语言十分传神,你看:  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6  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

8、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  这个片段,选词讲究而丰富,写出层次感。通过前后比较非常逼真地写出雨中山林颜色的变化。教学这篇课文,不能不抓住这些语言进行品味与训练。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确定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的依据并非十分过硬。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