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虚”就“实”,回归本真

避“虚”就“实”,回归本真

ID:31170829

大小:10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7

避“虚”就“实”,回归本真_第1页
避“虚”就“实”,回归本真_第2页
避“虚”就“实”,回归本真_第3页
避“虚”就“实”,回归本真_第4页
避“虚”就“实”,回归本真_第5页
资源描述:

《避“虚”就“实”,回归本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避“虚”就“实”,回归本真  公开课作秀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在人们的印象里,一谈起公开课理应是十全十美的,否则就是一节失败的课。笔者曾请教一位省级优质课获奖的选手,他认为自己这节课的成功不仅仅属于他一个人,而是他背后一个工作团队的功劳。简单地说,这节课不是他自己教学智慧、教学风格的呈现,而是一个集体的结晶,是一个“混合物”。面对这种作秀的公开课,我们必须大声说“不”并进行认真思考,让我们的课堂回归本真。  一、拒绝教材搬运,提倡自主思考  答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常见形式之一。教师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唯一的,但是学生的回答不一定是相同的。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

2、里,学生答出完全一样的答案的现象不应该成为答问过程中的常态。然而在公开课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几个或者十几个学生对同一问题的回答如出一辙。显然学生回答之所以相同或相似,意味着学生的答问内容不是他们独立思考的结果,不是学生个性化的观点,而是在照搬照抄教材的观点。  作秀的公开课里还存在着另一个问题,即学生的答案必须是正确的,不能是错误的或者片面的。如果可以是错误的,那也可能是教师的课前“预设”6的美丽的错误。这也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答问活动的一个误区。允许学生犯错误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很明显,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在

3、作秀的公开课中之所以不能呈现错误答案,原因在于学生无权对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教师教学的不当需求。  思想品德课堂是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式的创新和拓展,还是简单平移教学内容而照本宣科?这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支配下的教学行为,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曾经听一位教师教学《在责任中长大》一节内容,教师只是用数张PPT把教材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梳理、翻版和展示,把“满堂灌”换成了“满堂PPT”。无疑,这节课是失败的,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丝毫找不到生活的影子,因为教师人为地架空了教学的根基,让教学成为一潭死水――师生只是用了45分钟时间把教材中

4、的知识点进行了整理。试想,这样的教学如何能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思维创新呢?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呢?  二、远离“走马观花”,提倡师生互动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课程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景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切身体验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的能力”。这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应该是真实的,而不是“走马观花”式的。这是教师自觉承担教学指导

5、角色的具体表现之一。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和角色决定了互动活动的方向和性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互动的成效。但是有的公开课中的师生互动却人为地披上了虚假的外衣――6当课堂教学进行到教师预设的讨论环节时,随着教师的一声令下,学生自觉组成互动学习小组,一片轰轰烈烈的互动场面立显眼前;或者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提问活动,学生按照课前教师的“授意”,把教师的提问回答得流利、准确,而教师也只是用“好”“很好”“不错”等简单的词语进行形式上的评价;或者教师要求学生进行主体阅读活动,而教师则忘记了自己的课堂责任和角色,随心所欲地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准

6、备活动而置听课教师和学生于不顾。诸如此类,教师失去了自己的主体作用,学生丧失了自己的主体地位,课堂成为“秀”场。  传统的课堂教学互动形式大多定位于学生对教师预设问题的讨论,这是一种十分狭隘的认识。其实,教学互动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丰富多彩的。互动应侧重于“互”,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效的“动”,二者都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和载体,都是为了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它是实实在在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发生的包含了知识迁移、能力培养、思维激发以及情感交流的动态过程。因此,教学互动应力戒形式主义,务必走向真实和有效。教学互动应走出单向灌输的藩篱和制约,务必走向

7、深刻和具体。教学互动,可师生质疑,可师生问答,可师生答辩,可师生讨论,也可师生共同阅读。互动的内容可以是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可以是教学的有效生成,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心灵对话。  三、摒弃“蜻蜓点水”,提倡深度探究  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方式,几乎所有的公开课都设计了学生合作探究的环节,但是我们审视一些公开课教学的合作探究过程,又不难发现大多只是流于形式,无法触及合作探究活动的本质和灵魂。用“蜻蜓点水”一词来形容是十分恰当的。6  从根本上讲,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合作探究的问题是早已有了答案的问题,只不过它们是作为一种纯粹的感性知识摆到了学生的面前,还

8、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更不能为我所用。教师按照教材内容的安排把需要学生合作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