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方法

初中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方法

ID:31171096

大小:10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7

初中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方法_第1页
初中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方法_第2页
初中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方法_第3页
初中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方法_第4页
初中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方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初中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方法  目前,初中学生德育现状仍然存在着众多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和缺陷,如心中无德,唯我独尊;柔弱无助,意志脆弱;自卑闭锁,封闭心灵,行为怪诞;知行背离,屡教不改;坏习惯很多,好习惯甚少,品德较差,等等。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也许很多,但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心理问题肯定是学生品德问题和缺陷的重要原因。  一、学生心理问题是其品德问题的根源  当前中小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心理问题,小学生、中学生中不同程度存在心理障碍的比例分别达到20%~30%和40%~50%,而品德与心理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由品德与心理其本身的性质决定

2、的,是其本身性质所决定的必然联系。学校情境中预期的品德不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更不可能是教育者单向灌输的结果。品德的形成有其自身的内在机制,即品德的形成,其所遵循的轨迹大体上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积极互动中,主体接受外界刺激的各种影响,通过主体自身的作用,逐步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那么,目前初中生的德育环境是什么样的呢?  (一)易引发心理问题的社会环境5  以我校为例,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城镇初中学校,学生生源比较复杂,有本地居民的子女,也有外地来谋生的子女,还有本县所属辖的农村子女,由于地处城区,校园周边的网吧很多,学生都是走读生,与社会接触较多,由于网络的普及,学生

3、在接受新信息的同时,也接触到不少负面的东西,特别是初中生是青春期阶段,随着生理的变化,心理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都给学生的思想教育带来很大的难题。  (二)易引发心理问题的家庭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并进而影响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例如,由于我县地处边境,有不少人做生意发了财,使孩子在物质生活方面非常优越,不思学习,摆阔气。有一些家长沉溺于打牌赌博,这些家长急功近利的思想极浓,有些父母出外打工,导致隔代溺爱严重,使得一部分家庭的孩子失去、甚至完全失去应有的家庭教育。  (三)易引发心理问题的学校环境

4、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学校生活是学生的主要生活。因此,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是在学校产生的。是由于学校不当的要求及教师人格、方法等方面的不当造成的。首先,由于校际间升学率的竞争,校内科任教师之间关于学生学习成绩的竞争。学校、教师人为的给学生施加了太多的压力,以至于现在的中学生普遍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压力的大小与学生抑郁、偏执、恐惧、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密切相关。其次,教师行为引发的心理问题。例如,有些教师对学生盲目施控。有些教师总是认为,学生的一切都应由教师说了算,干涉过多,使学生产生焦虑、厌学心理。  二、强化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关注的一般性对策思考  心

5、理关注首先要求教师跳出传统德育的狭小天地,用心理学的立场、观点去审视教师工作,形成心理学指导下的新的教师工作观。具体说来,应做到如下几点:5  (一)提高师德修养  教师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为人师表,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榜样的力量会在学生心理潜滋暗长,发挥其他德育方法所无法产生的作用。首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教师的劳动特点决定了其工作难以有时空的界限,难以准确量化工作量,更难以进行时时刻刻的监督。因此,教师只有凭借强烈的事业心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其次,对学生要有深沉的爱。师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只有教师对学生足够的关爱,学生才能接近教师、信任

6、教师,品德教育才可能收到实效;最后,要为人师表,由于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又处于世界观、道德品质的形成时期,易受成人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严于律己,从思想到作风,从心灵到外表,从言行到举止,在各个方面都应成为学生的表率。  (二)实施人性化教育  人性化教育指的是教育的出发点是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主体,教育是在关怀人、尊重人的前提下进行价值引导,使校园、教室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实施人性化教育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从物化走向人化  从物化走向人化,首先要承认学生是人,就是要承认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完整的人,是有创造性的人。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精神的

7、关怀者。在实际工作当中,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力。废止、克服违反人性、违反教育原则的现象。  2.从灌输走向对话5  由灌输走向对话,是从奴化德育走向自主性德育,自主性德育立足于学生自己认知、自己体验、自己感悟、自己抉择、自己践行。自主性德育充分尊重学生人格,满足其内在道德需要,体现生命的价值,自主性德育不否定教育者的引导,教育者在尊重、理解、爱护受教育者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学识、言行、境界、风范去启发、引导、帮助受教育者,而不是代替他们思考。  3.从限制走向解放  教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让他们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汲取新的时代精神,从生活

8、出发,在生活中提高品德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