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中职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发挥中职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ID:31179482

大小:10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7

如何发挥中职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性_第1页
如何发挥中职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性_第2页
如何发挥中职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性_第3页
如何发挥中职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性_第4页
如何发挥中职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如何发挥中职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如何发挥中职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诗歌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发挥诗歌教学的有效性,可从朗读、个性化解读、写作链接等三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诗歌教学  【中图分类号】I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47-02  诗歌是一种用凝炼的语言,集中反映生活的文学形式,它具有丰富的想象和情感。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语文新教材中,诗歌部分占有一定的比例。可见,诗歌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重点。职校学生在初中阶段也有这方面的学习,已能感受其中的语言美、意境

2、美。到了中职教育阶段,如果教师还只是枯燥地讲解和乏味地分析,则会使学生与诗歌的距离越来越远。诗歌教学该以何种方式才能发挥最大的课堂实效,是我们语文教学值得关注的重要内容。审视今天诗歌教学现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朗读  读一直是诗歌教学非常重要的方法。诵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是诗歌鉴赏的基础。读能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诗词教学如果能卓有成效地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教给学生养成诵读的方法和技巧,就可以说完成了教学任务的一半。  1.朗读的方法和技巧6  ①读准字音。课前可让学

3、生给多音字或生字词查字典注音,要求在熟读熟记其读音时记住它的不同用法。如李白《将进酒》中的“千金散金还复来”中的“还”应读“huán”,意为“返回”,“将进酒,杯莫停”中的“将”字应读“qiāng”,意为“请”。苏轼《赤壁怀古》中的“雄姿英发”中的“发”读“fā”,意为“勃发”,“早生华发”中的“发”应读“fà”,意为“头发”,等等。  ②读准节奏和重音。诗歌的节奏感强,抒情色彩比较浓,读出节奏,读好重音,显得尤为关键。  以《雨巷》为例: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静地/远了,/远了,到了/颜

4、圯的/篱墙,走进/这雨巷。节奏的划分,有的是按章节划分的,有的是按意义划分的,依内容而定;重音的确定,是根据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而定的,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立”“看”“红”“碧”等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朗读时,一方面语音要加重,另一方面在重音之前或之后有适当的停顿,这样,重音的表达效果就更加鲜明。  ③读出语气。要读出意境和感情来,还要注意词的风格。柳永的《雨霖铃》是一首婉约词,清丽柔婉,感情基调悲戚低沉,朗读时就要读出这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风格来。苏轼词的风格豪放,用词大气,意境开阔,朗读

5、《赤壁怀古》时就要读出这种“大江东去”的豪放风格。  2.朗读的形式6  朗读形式纷繁多样,每种形式的朗读都有自己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合理选用每一环节读的形式,以此活跃课堂气氛,培养语感,增强理解能力,提高欣赏水平。  ①听录音朗读。一些课文配有朗读录音,当学生缺乏朗读训练基础,或对语气语调把握不是很到位,或课文难度较大朗读要求较高时,就可以用录音朗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朗读节奏。学生通过模仿提高朗读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②个别朗读。可以加强学生独立活动因素,并通过个别朗

6、读指导,对全班起启发和指导作用。  ③美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语调和感情,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  ④整体朗读。要求读得整齐而有气势,使学生能相互带动,相互促进。  二、个性化解读  《语文课程新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减少对学生束缚,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诗歌教学的不确定性,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留给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这就要求教师更多的关注学生,不能自个儿一味地评点词句,而是通过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心灵一点点地去勾勒作品的意

7、境。例如教学《赤壁怀古》可以这样提问:苏轼为什么对赤壁情有独钟?在景仰周瑜的背后蕴涵着词人怎样的情感?又如教学《声声慢》时让学生思考:梧桐细雨在一起通常象征什么?请学生运用想象的语言来描绘“黄昏时,梧桐细雨”6的画面,等等。这些开放性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由课文生发出许多精彩的见解,这无疑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乃至体悟诗歌的鉴赏方法都有很大的益处。  不能否认,我们有些老师还不敢放开课堂,甚至是信奉权威的解读,难以让学生自由地表达个性化领悟。我看到这样一个情景:  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

8、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接着老师问道: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涵着什么样的人生哲理?问题一出,学生一阵骚动,他们互相交流品评。一个胆大的学生回答说:“这哲理就是,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经历了风雨,就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但没想到老师却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