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艺术

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艺术

ID:31181441

大小:10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7

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艺术_第1页
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艺术_第2页
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艺术_第3页
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艺术_第4页
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艺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艺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艺术  摘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学生获得知识状况和能力水平的反馈渠道,又是查漏补缺的重要途径,它能集中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和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难点,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有效提问方法教学设计  数学课上既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课堂提问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充分发挥课堂提问这一有力手段,就必须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深刻认识和修养,不断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

2、。  一、有效提问的原则  1.实效原则。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从感知直观入手,但不宜一问一答展示现成知识的结论,以免学生猜模教师的意向作答,掩盖了学生的不知之处,使教师获得不真实的反馈信息,同时提问要确切,要针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不能超越学生知识、思维的实际水平,也不能使问题语言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否则课堂提问会造成停滞局面,达不到预期目的。5  2.适时原则。其一是抓住时机,其二是提问次数要适度,课堂提问的效果直接与提问时机有关,什么样的设问应在某节课的什么时机提出,要讲究提问的艺术

3、性,即要因时设问,恰到好处,同时提问次数不是越多越好,过多过频的课堂提问,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常会导致学生随大流,不去深入思考,增大回答问题的盲目性。  3.梯度原则。从课堂教学整体上看,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根据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状态,科学地按一定梯度展开设问,提出的问题要按知识点难易级差从低到高逐层进行,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象进行回答,从易到难,由简到繁。  4.角度原则。一是指提问内容角度要广,二是指提问的对象要多角度、全方位,课堂提问设计只有广中求

4、深,才能极大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内容上,尽力拓宽思维角度,举一反三,求活求异、发展学生思维,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面要广,不能只局限提问部分成绩好的学生而置多数中、差生不顾,但也要避免或减少“大呼龙”式的全体齐声回答问题的现象,防止课堂提问面广而华而不实。  二、有效提问的方法  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技巧。尼普斯坦教授经过长期研究,提出善问“十字诀”的办法,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问答学习;  例:即是多

5、举例;  比:比较知识和知识间的异同;  替:让学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5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学生想各种各样的情况;  组: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  类:是多和学生类推各种可能。  三、有效性课堂提问的实践  (一)课前准备  1.备教材要“懂、透、化”。“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

6、要让学生讨论、探究。“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2.备学生要“实”。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3.备问题要“准”。  (二)课中实施  1.突出主体。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  2.适时适量。课堂提问要把握时机

7、,根据课时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同时分析学生的特点,在适当时候设疑质问。教师可以在新授课开始,巧妙设问,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和求知欲,主动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教师可以在学生们都陷入困境以“问”代启,指点迷径,让学生体验“柳暗花明”的愉悦;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状态不佳时设问,可以借“问”提醒,于不经意间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重新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  3.掌控节拍。节拍是指“设问”的表现方法,有时是一次性呈现所有的问题群,同时保证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有时是一问一答接一问一答,分层次慢慢深入,留给学生的时间较短;有时是

8、严谨周密,有时是轻松幽默,掌控好不同问题的表现方法,可以使教学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能有效调节学生的思维动力,减轻学生因为连续思考产生的疲劳感。  4.及时反馈。所有的“问”是为了学生的“答”,而教师及时的点评、反馈又可以使设问的效果得到充分的发挥,使继续设问成为可能。  (三)课后反思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课后反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