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谎言”引发的思考

由“谎言”引发的思考

ID:31183712

大小:10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由“谎言”引发的思考_第1页
由“谎言”引发的思考_第2页
由“谎言”引发的思考_第3页
由“谎言”引发的思考_第4页
资源描述:

《由“谎言”引发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由“谎言”引发的思考  摘要:学生不像成人那样有基础牢固的自重感与自尊感,一切外在的反向刺激都可能打击他们的自尊,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自尊特别的注意和关注,并运用教育智慧巧妙地保护学生的自尊。  关键词:谎言;学生自尊;保护;教育智慧  时常听到有些教师埋怨:“把心都掏给学生了,可他们就是不领情,真不知道现在的学生该如何教育?”是啊,教师工作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全身心扑在教学上,扑在班级里,为什么就打动不了学生?是学生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教学方式出了问题?我想结合以下案例与大家探讨。  【案例】  一天、我正吃着晚饭,手机响了。  “喂,是琚老师吗?”一个稚嫩而刻意

2、压低的声音传来。  “是呀,你是谁呀?”我知道他肯定是我的一位学生。  “我,我,我是杨阳的爸爸!”天哪,听到这样的回答,我差点儿喷饭,这孩子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呀?明明自己就是当事人,还冒充爸爸打电话给老师。我装作不知情,继续跟这位“爸爸”周旋,“你儿子在家表现怎么样?”  “挺好的,就是有时候做作业动作慢了点儿,我经常提醒他的!”  “杨阳这次没考好,你要鼓励他继续努力呀。”听到我的这句话,电话那头的“爸爸”总算松了一口气,高兴地应答:“4我一定鼓励杨阳的,琚老师再见!”脱下伪装后的声音如此欢快,而我却再也不敢轻松了。  最近杨阳在学习上确实出了一些问题,为了促使家长配合教育,我要

3、求他叫家长跟我电话联系。一天天过去,我始终没有接到家长的电话。于是前一天我又给他施加压力,结果却等来了这个“爸爸”的电话。看得出杨阳出此下策是害怕来自家长的责备,毕竟才是十几岁的孩子,考虑问题还不够周全,竟然敢模仿爸爸的声音!  电话是接了,接下来该怎么处理呢?针对这个敏感的孩子,我慎重地考虑了一番。接电话的时候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我没有拆穿他的小把戏。但一旦他认为自己的小聪明得逞,今后还会继续耍小聪明,而不会发奋学习,改变自己的学习现状。而同时,我也该反思自己之前的做法,学生的心灵是脆弱的,当他的成绩不理想时,作为老师应该关怀鼓励,而不应该在他们心灵最脆弱的地方施加压力。  第

4、二天,我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在班上表扬杨阳的“爸爸”与老师密切联系,还鼓励杨阳继续努力。杨阳的小脸通红,不知道是不是感到内疚了。  课后,我委婉地指出了他的不当行为,并要求他今后端正学习态度,迎头赶上。他也深深表示了后悔之意。最后,我跟他约定:此事暂且保密,以后一定要认真对待学习。  他如释重负,用力点了点头。  从这以后,我发现杨阳的学习更努力了,每次测验的成绩都有所提高。期末考试,他语文得了94分,其他学科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分析:中国有句古话说:“树活皮,人活脸。”每个人都有“面子”4,学生也不例外。对于学生的“面子”――自尊,教师要像呵护人的生命一样保护它。教师本来就是

5、在学生心尖上行走的人,稍有不慎,便会贻误一颗心,一个生命。学生不像成人那样有基础牢固的自重感与自尊感,一切外在的反向刺激都可能打击他们的自尊,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甚至窒息他们的能动精神。所以,在许多情况下,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自尊付出额外的注意和关注,并运用教育智慧巧妙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有追求完美、受人尊重和得到信任的需要。人被处罚时,总会有一种自尊受损的心理压力,会出现摆脱惩罚,对抗惩罚的行为。学生成绩不好,老师让叫家长,杨阳心里肯定不乐意,说不定会面临一场狂风暴雨,因此他犹豫再三,才会决定冒充爸爸打电话。这说明杨阳其实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积极向上的人,不愿在父母面

6、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也可能杨阳觉得自己是一时疏忽才耽误了学业,幡然醒悟要发奋学习,不愿父母为自己一时的迷糊而操心。杨阳冒充爸爸打电话,潜意识要求教师维护自己脆弱的自尊,作为教师就不要捅破那层敏感的窗户纸了。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有时“美丽的谎言”比诚实的“直言”更有效。“用美丽的谎言维护学生的自尊”,这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和方法,还是一种教育机智和策略。由于在美丽的谎言中,浸透着教师强烈的期望,无比的信任,因此所谓的“谎言”,实乃“吉言”。4  透过这个案例,也可以看到我们教育工作的缺失,我们忽视了孩子作为鲜活的、主动发展的主体,经常把孩子当作被动发展的客体,让他们按照我们的管理思路来发

7、展,让他们按照我们的规范线路来成长,我们应当反思自己的工作: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成绩的下滑?他们为什么不愿意请家长?我们了解学生吗?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吗?我们的教育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吗?我们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了吗?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写道:“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学生出现了成长中的问题,教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