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第2节农业第2课时_设计

第4章第2节农业第2课时_设计

ID:31201634

大小:3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7

第4章第2节农业第2课时_设计_第1页
第4章第2节农业第2课时_设计_第2页
第4章第2节农业第2课时_设计_第3页
第4章第2节农业第2课时_设计_第4页
第4章第2节农业第2课时_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4章第2节农业第2课时_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节农业第2课时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2.掌握农业的主要部门。3.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能力目标1.能初步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2.根据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间的差别,分析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德育目标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和科技兴农的思想,并为农业发展好好学习,献计献策。教学重点1.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难点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活动式教学。教具准备投影仪、电脑、有关农业的资料卡片等。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导入新课](活动导入)投影打出中国地形图,同学们,在前

2、面我们学习过我国复杂多样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那么,谁愿意利用这副中国地形图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国的地形和气候分布情况呢?(老师对参与学生给以评价、鼓励)(过渡转折)由以上活动,我们又一次明白了我国幅员辽阔,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复杂多样,五种陆地地形我国全都俱备,沿海还有广阔的大陆架,南北、东西在气温和降水上相差也很大。这些都为我国发展多种农业类型提供了条件。(分组讨论)同学们,假如现在你就是一个农业决策者,让你在以下不同地区选择农业类型,你会选哪一种,为什么?(用投影打出:内蒙古草原、成都平原、太行山区、长江沿岸等)学生分析后,老师评价。(总结归纳)由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各地

3、自然环境差异很大,每个地区都有农业发展上的优势与不足,在选择农业类型时必须考虑地域特点,才能做出合理的选择,促进农业的良性发展。即发展农业必须因地制宜。(板书)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讲授新课](读图分析)怎样才能做到因地制宜?这要求同学们必须先搞清什么样的自然条件适合什么样的农业。请同学们利用图4.16,分析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方面考虑,哪些地方适合农?哪些地方适合林?哪些地方适合渔?哪些地方适合牧?(师生总结)1.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的地方适合发展耕作业。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平原区等地区,这些地方地形、土壤、水源、气候条件相对来说都比较优越。2.地形陡峭、水土

4、容易流失的地方适合发展林业。既增加收入,又可保持水土,发挥森林的环境效益。3.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但牧草生长良好地方,适合发展畜牧业。4.河湖较多,水资源充足的地方适合发展渔业。“宜林则林”“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渔则渔”这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四大原则,违背这些原则不合理利用土地或利用过度都将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讨论归纳)让学生结合以上分析,总结因地制宜的概念。(板书)因地制宜概念、原则学生归纳后用投影打出因地制宜概念: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方。(事例分析)用投影打出以下例子,让学生明白不同农耕区、林区,只

5、要存在一方面自然条件差别都有可能导致农作物品种、林种的差异。事例1: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为什么?(土壤差异、气候差异)事例2:我国海南岛上香蕉树、四川盆地柑橘树、山东丘陵苹果树。为什么?(热量条件的差异)事例3:我国农作物种植中,北方以小麦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为什么?(水源条件差异)(教师总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不仅要合理选择农业生产部门,还要合理选择农业生产的品种。(事例巩固)投影打出以下资料事例1:贵州麻江成为“锌硒米之乡”贵州省麻江县是一个苗族占80%的内陆山区农业县,由于该县土壤富含锌硒元素,近几年,他们大力开拓特色米产业,经科技专家的指导,目前,“锌硒多元素米”

6、已成为该县的特色产业。麻江县也由此成为“锌硒米之乡”。据测定,麻江锌硒米平均含硒量达0.04mg/kg,能满足人体每天摄入量的要求,此外,麻江锌硒米的其他十种微量元素的含量也高于一般大米,使这一锌硒米成为一种优质保健米,为山区群众增收创出了一条路子。(引导分析)为什么麻江能成为优质保健米“锌硒米之乡”?(这里的土壤富含锌硒元素,适合该种米的生长)(学生讨论)事例2: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给学生放出照片。提问:在地势低洼的地方挖鱼塘养鱼;鱼塘周围植桑、种甘蔗,这种做法对不对?(对。在珠江三角洲中部,有许多地势低洼的地方,每逢暴雨便积水不退。后经人工改造,把洼地深挖成池塘养鱼,挖出的泥土堆

7、在四周成“基”。“基”既可在暴雨洪水时防止塘水泛滥,又可在“基”面上栽培桑树、甘蔗、果树等。树叶等投入池塘可成为鱼的饵料,鱼类及微生物分解后的塘泥又成为“基”面上作物的肥料,两者相互促进、互为利用构成基、塘互养的水陆物质循环体系,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是我国农业生产上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改造自然的突出典型。事例3: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草海,是我国著名的高原湿地,包括一类保护珍禽黑颈鹤在内的140多种候鸟在此越冬。草海周围居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