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学生立场”为师德奠基

用“学生立场”为师德奠基

ID:31226481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用“学生立场”为师德奠基_第1页
用“学生立场”为师德奠基_第2页
用“学生立场”为师德奠基_第3页
用“学生立场”为师德奠基_第4页
资源描述:

《用“学生立场”为师德奠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用“学生立场”为师德奠基  随手翻阅一本《意林》旧杂志,我被一个小故事所吸引。有个叫阿静的女士,她的儿子非常内向。一天,她跟儿子玩扑克牌游戏“争上游”。阿静先输一局,新开一局时她摸到了大王,按规则她要向儿子“进贡”大王,但儿子并不像她所预期的那样开心。询问个中缘由,儿子说:“我不想要大王,只想要小六。”原来,再多一张小六就可以凑成一副“四大金刚”了。阿静豁然开朗:原来最好的东西,未必是孩子最想要的东西!这一天,阿静终于给了孩子最想要的东西,也跟孩子聊了最喜欢的话题。孩子的话匣子终于打开了,他们足足聊了3个小时!阿静教育方法改变了,孩子的性格也改变了。从根本上看,阿静的转变是教

2、育立场从“成人立场”向“儿童立场”的转变!  站在学校“儿童立场”即“学生立场”,也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实质性发展为旨归的教育核心价值观和态度取向。它集中表现在:设身处地地体察学生的心理、特点、愿望和处境,真心实意地满足学生在身体与心灵、当前与长远发展上的正当需要。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最为精彩的部分就是“患者立场”――医生“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同理,“学生立场”,就是要求教师“为学生谋幸福并检点吾身”。  现实中,一些很负责的教师,用“成人立场”代替“学生立场”,以爱的名义强行剥夺了学生发展的权利。尽管也由衷地付出“爱”,换来的却是孩子的叛逆和憎恨。因为这

3、种“爱”4,是出于成人一厢情愿的功利目的,结果常常是始于爱、终于害,始于德、终不德。  站在“学生立场”的教师,拥有一颗未泯的童心  童心是好奇,对新鲜事物满怀兴趣;童心是灵性,能以儿童的思维展开奇特的想象;童心是纯真,生活常因纯洁、真实而变得温馨、浪漫;童心是自然,没有矫情,没有做作,保留着天然情趣;童心是朝气,总有一股蓬勃向上的力量使人心情愉快、活力四射;童心是善意,总能面带微笑,以友善的态度待人处事。教师拥有童心,就特别容易亲近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从而有效地感染学生、转化学生、引领学生。  站在“学生立场”的教师,深知学生的成长重于成绩  他们也关注成绩,但更关注

4、学生的长远发展,总能不断地创造出学生喜闻乐见的,适合学生成长的方式、方法、情境和故事,做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他们常对学生手下留情、嘴上留情、脸上留情、心上留情,让孩子真正拥有自由自在的成长空间和开放舒展的心灵世界。他们特别注意赋予孩子超越知识技能的善良、勇敢、自信、智慧、乐观、希望和坚韧等宝贵品格。  站在“学生立场”的教师,注重“扬善隐恶”  他们总是对学生持有积极的人性假定,认定孩子是“未完成的存在”,深知“合理的错误”对于学生成长的价值。他们努力寻找孩子身上稍纵即逝的闪光点,并以“善端”为契机,努力引导它、放大它、巩固它,使孩子身上美好的东西日益彰显,灰暗的东西日益萎缩

5、。他们深知,吹毛求疵或放大学生的缺点,有可能把孩子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他们在对学生“扬善”的同时,尽管有时也实施必要的惩罚,但不是大张旗鼓地“4惩恶”,而是不动声色地“隐恶”。哪怕学生以不争气的表现离开了学校,他们仍然会对学生怀抱积极、温暖、热切的期待。  站在“学生立场”的教师,深知“真爱”价值  真爱是建立在理解与尊重基础上的爱,把本该属于孩子的东西归还给孩子,例如快乐、情趣、隐私、友谊、健康、好奇心、自由空间、学习兴趣和奋斗志向等。具有“真爱”的教师,认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智慧取向。不管学生知识技能掌握了多少,考试分数得了多少,错误毛病犯了多少,从主观到客观,都永远

6、不会浇灭学生蓬勃向上的朝气,玷污其天真无邪的童心,摧毁其赖以生存的自尊,颠覆其正直善良的信念,泯灭其自由创造的灵性,铲除其自我修复的根基。  师德不能停留在口头标榜上,而要建基于“学生立场”。教师应经常思考:如何不让孩子丢失使人成其为人的基本属性――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如何使孩子在离开学校之后,不仅有着强健的身心,还保留着足够的良知、灵性与自尊?如何使孩子拥有童年本该拥有的志趣、快乐和幸福?  (摘自《江苏教育》2013.9)  言论  中国梦也是教育梦。教育本身就承载着梦想与希望。“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教育的有力支撑。而要使“教育梦”实现,关键还是去实践,在教育改革的

7、进程中不断前行。  梦想体现一种理想、理念、愿景。  我理解的“教育梦”4有两点:一是人人能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一是人人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这些说起来简单,但是要真正实现,却不是那么容易。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  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儿童如果不在尊重的环境下长大的话,就不会有人格的尊严。没有人格尊严的人,是什么都会干,也是什么也都干得出来的。这样,他的知识和能力越强,就越是一个无法无天的人。因此,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成为人,成为有尊严的人,成为珍惜脸面的人,成为秩序的维护者而不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