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下菩提心

菩提树下菩提心

ID:31227099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菩提树下菩提心_第1页
菩提树下菩提心_第2页
菩提树下菩提心_第3页
菩提树下菩提心_第4页
资源描述:

《菩提树下菩提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菩提树下菩提心  摘要: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关键词:境界;启发;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164-01  佛教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得意弟子神秀禅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而后来成为弘忍大师继承人的慧能法师则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原本就没有

2、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老子问道,“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意思是说,集中精气达到柔和,能够做到像婴儿一样吗?《道德经》一书中,不止一次地提到“婴儿”一类的词语,例如,第四十九章,老子说道:“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4有道的圣人治理天下,会收敛自己的意欲,使天下之人的心思归于淳朴。百姓都专注于自己的所见所听,而圣人则致力于掩塞他们的耳目,使他们恢复到婴儿般的淳朴状态。第五十五章,老子又说:“含德之厚,比之赤子。”含有深厚道德的人,就像初生的婴儿一样。上面两句引文中,“孩子”和“赤子”与“婴儿”都是同类含义。

3、在第二十章,老子也曾说道:“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兮,如无所归。”唯独我是淡薄的,对这些没有任何的反应,好像还不会笑的婴儿;一副颓丧失意的样子,好像无家可归的游子。  慧能法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是与老子所讲的“道”有共通之妙的。这里的“无一物”非说是毫无感知,而是讲心地纯净,恰如老子所讲喻的“婴儿之状”,强调心地的纯洁。《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按照佛家的说法,“善”其实并非善良的意思,而是完善的意思。即人在出生到这个世界上时,其自性是圆满的。而佛家所谓的自性,指的便是儒家和道家所说的“德”。据此,可以说,一个初生的来的这个世界上,便具有完善的“德”

4、。“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恰恰是因为后天受到社会习气的污染,所以每个人长大后的“德”便不一样了。仔细思考,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儒家提倡的“止于至善”、“明明德”等修身养性的目标,道家的“清心寡欲”、“返璞归真”,以及佛家的放弃欲望、追求自我圆满的修行目标,在本质意义上,都是主张返回婴儿状态。  相传周的始祖母姜?因踩到巨人的脚印而心动有孕,后生下后稷,以为不吉祥,于是,在他出生后曾三次将其抛弃。先将他抛弃在狭窄的巷子里,而路过的牛羊却纷纷避开他;后来将他抛弃在树林里,希望野兽吃了它,却被前去伐木的人抱回;最后将他丢在寒冰上想冻死他,但是一群大鸟飞来张开翅膀覆盖给他保暖。正如老子所说;

5、“4毒虫不螯,猛兽不据,攫鸟不搏。”之所以毒虫见了不螯他,猛兽见了不伤害他,凶恶的鸟儿见了不搏击他,是因为婴儿处于无私无欲的生理状态,无贪争之念,无相害之心,不会威胁到其他任何生命的存在和发展。  看似无知而弱小的婴儿,其实能给我们很多的生存立世的启发。生活中,一个人,你的人生阅历可以很丰富,行事技巧可以很高超;你可以文韬武略,也可以腰缠万贯,但是你不能因为这些而使得自己原本纯洁的心灵遭受污染,而是依然以纯美之心对待周围的人事。  春秋时期的和圣柳下惠,因为食邑(即封地)为柳下(一说今河南濮阳县柳屯,一说今山东新泰柳里),谥号惠,因“坐怀不乱”而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中庸》上说:“

6、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缺少外部监督的情况下,往往容易放松要求,抱有侥幸心理。时代大潮,泥沙俱下;熙攘人群,鱼龙混杂。谦谦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在细微之处,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做到“慎独”实在不易。元稹有诗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能够身入“花丛”却懒回首的人,如诗中所说的“半缘修道半缘君”,除了心中有真爱之外,想必道德修养也定是一个重要原因。4  和婴儿相反,成年人则往往用一种带有情绪的眼光去审视,周围的人事,总是带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去打量这个世界,将自己的精气神暗暗的分散在了没完没了的思虑和情绪中,时

7、而为自己拥有什么而高兴地不得了,时而又为自己失去什么而伤感不已;时而羡慕别人,时而又暗自庆幸;时而为一件过去的事懊悔不已,时而又为将来发生的事万分忧虑。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小时候我们不喜欢午休,因为我们没有感到累。  但是,长大后,许多人不午休便难受的要命,原因何在,思虑过多,思虑过重。而这些情绪和思虑都会交替着不断严重损耗我们的精气,某种过分的情绪又会破坏我们元气的和谐。所以,我们总会处于一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