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北方课件1苏教版必修311

高中语文北方课件1苏教版必修311

ID:31228117

大小:12.65 MB

页数:27页

时间:2019-01-07

高中语文北方课件1苏教版必修311_第1页
高中语文北方课件1苏教版必修311_第2页
高中语文北方课件1苏教版必修311_第3页
高中语文北方课件1苏教版必修311_第4页
高中语文北方课件1苏教版必修311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北方课件1苏教版必修31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北方艾青艾青,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1910年生于浙江省金华县,出生后即被送到本村一位名叫大堰河的贫苦农妇家抚养。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次年,赴法勤工俭学,1932年1月启程回国。回国后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参与组织“春地艺术社”,举办“春地画会”,后被国民党逮捕,狱中的生活使艾青从绘画领域转向诗歌创作,写下了大量诗篇,《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使艾青一举成名,193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大堰河》。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从上海到达武汉,后又到临汾、西安、桂林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皖南事变”后到达延安,参加了延安文艺座

2、谈会。建国后,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诗刊》编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等职,出版了《北方》《向太阳》等诗集,曾获全国优秀新诗奖、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讲究哲理,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写作背景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艾青亲眼目睹了中国人民爱国热情的高涨,他自己也被这股民族救亡的洪流所激动,“战争真的来了。”使他有了“做一个中国人的强烈的欢喜和骄傲。”这时候,随着而起的是创作上痛苦的沉思:如何才能把我们的呼声,成为真的代表中国人民的呼声?”(艾青:《为了胜利--三年来创作的一个报

3、告》)为了参加救亡运动,诗人从美丽的西子湖畔来到战时首都武汉,但武汉的情景却令诗人失望,前方的将士在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后方的达官贵人却依然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1938年,艾青和端木蕻良、萧军等艺术家应李公朴先生的邀请,离开武汉到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执教,晋南失守后,艾青又到西安组织了抗日艺术队,后又返回了武汉。在北方的两个月里,艾青先后创作了《风陵渡》《骆驼》等一批诗作,在表达自己爱国主义感情的同时;也反映了北方人民的痛苦和哀怨,《北方》即是其中著名的诗篇。自读诗歌把握感情朗诵这首诗歌,应当怀着怎么样的情感,诗歌的基调如何?理解诗前的小序小序是诗

4、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是指小说家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他在和艾青一同去山西的路上,根椐自己对沦陷区的感受,对艾青说:“北方是悲哀的”。这句话对全诗是至关重要的,是理解全诗的关键所在。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忧郁、悲哀、沉重。诵读第一二两个诗节,说说诗人笔下的北方是怎样的景象诗人选取的都是灰暗的意象,无论是“荒漠的原野”、“颓垣与荒冢”,还是“孤单的行人”、“有悲哀的眼和疲乏的耳朵的畜生”,都是一片悲凉的景象,这些景象与冬季的严寒、肃杀相互映衬,成为当时中国现实的真实反映和象征。北方的土地和人民/在渴求着/那滋润生命的流泉

5、啊!“枯干的小河”“枯死的林木”“低矮的住房”“惶乱的雁群”这些意象象征着人们的不安、惶恐、绝望、逃亡……象征当时沦陷区的人们无家可归,流落他乡……一、二两个诗节的内容有什么不同?第一个诗节更多描绘客观生存环境的恶劣;第二个诗节更注重描绘内心真实感受,注重象征,象征人们的苦难。第二个诗节是对第一个诗节的深化。诵读第三节,说说这一节与前两节的关系。是对前两节的总结和概括,也就是说北方正处于“灾难”“不幸”“贫穷”和“饥饿”之中,北方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是中国灾难深重的历史写照。原来的北方充满了生命的绿色与时日的光辉,而今诗人看到的是一片暗淡的灰黄

6、,那是由于什么原因?(探究意象的深层含义)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着中国,使中华民族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整个中国处于灾难深重之中,民不聊生。(写作时间:本诗歌写于1938年2月4日潼关,当时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华北、东北早已沦陷,就在那样一个年代一个寒冷的冬天,流徙途中的艾青,面对荒凉的村庄、遍地的饿殍,面对人民的痛苦生活,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此诗)面对悲哀的北方,面对灾难深重的中国,“我”这来自南方的旅客是怎样的态度呢?热爱!诗人在前面把北方景象渲染的如此冷酷、灰暗,第四节为什么却说“爱这悲哀的北国啊”?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正因为爱得深,才伤其痛;正因为

7、伤其痛,才爱得深。诗人反复咏叹“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让我们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富有震撼力的声音,前面反复的强调和渲染在这里得到了反衬,诗人热爱这伤痕累累的祖国,希望祖国尽快摆脱这场灾难。前面几个诗节,作者是否也表现了这种情感?这种情感早已渗透在了前面三个诗节的描绘之中,一边是北方的悲哀,另一边是诗人的悲哀和深沉的爱,这就是情景交融。为什么作者要热爱这悲哀的国土呢?分析概括: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养育了古老的民族总结这首诗歌写于抗战初期,虽然没有直截了当地号召人们去战斗,但在诗歌的结尾,却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祖国抱有坚强的信念,相信这样

8、一个古老而坚强的民族不会灭亡,这在当时抗日战争的背景下是具有振奋和鼓舞作用的。艺术特色结构严谨:前面三节与最后一节构成两个部分,互为衬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