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积累与文学欣赏能力

谈谈积累与文学欣赏能力

ID:31278060

大小:10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8

谈谈积累与文学欣赏能力_第1页
谈谈积累与文学欣赏能力_第2页
谈谈积累与文学欣赏能力_第3页
谈谈积累与文学欣赏能力_第4页
谈谈积累与文学欣赏能力_第5页
资源描述:

《谈谈积累与文学欣赏能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谈谈积累与文学欣赏能力  编者按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生动发展为特征的教育。创设优良的课堂情境,形成热烈、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发展学生素质,具体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欣赏是欣赏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产生的一种审美意识活动,即欣赏者由对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所触发的情感反映、想象、体验、判断等思维活动,逐步领悟作品中具体生活现象所蕴含的内在意义,从而达到对生活本质的理性认识和对作品艺术价值的正确判别。一部优秀的作品往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和较强的思想性,如果没有一定的生活经历,没有一定的历史、文学知识,不了

2、解作品背景、作者思想及艺术手法,就难以进入境界,更难体会隐藏于作品深处的意蕴。可见要提高文学欣赏的能力,必须具备一些积累的功夫。这个“积累”,包括生活的积累、作家作品的积累。  一、生活的积累5  文学创作需要深入生活,其实文学欣赏也需要深入生活,认真地观察、体验生活。欣赏者必须具备尽可能厚实的生活积累,因为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一个欣赏者如果对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一无所知,完全陌生,那他就很难对作品进行欣赏;反之,欣赏者如果对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比较熟悉,那他就比较容易对作品产生共鸣。所以,同是听琵琶女的演奏,唯独只有“江州司马青衫湿”,泪流满襟。为什么?因为诗人的官场失意和琵琶

3、女的美人迟暮有相通相似之处,有道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的道理,孟浩然的名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同学,或者即使是生活在农村,但平时不注意观察体验生活的同学一定难以引起深切的美感;相反对那些有过农村生活的经历,又特别善于观察体验生活的同学,则比较容易引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因而引起强烈的共鸣:暮色苍茫,旷野显得那样幽寂、深远、开阔,放眼望去,远方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低;而另一个时间,另一个画面,江水是那样的澄清,一轮满月,倒映在水中,滟滟随波,耀人眼目;水中的月亮与舟中的诗人是那样的近在咫尺,仿佛伸手可及。人与自然是那样地亲近、和睦,充满动人心魄

4、的诗情画意。  二、作家作品的积累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使人对人生对社会有深刻的感受和认识,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品性,提高修养,使人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化,所以要培养文学欣赏能力,还须从积累作家作品入手。  一要精读一流的文学作品,把握衡量作品的标准5  哥德常向他的秘书推荐一流的文学作品,劝他读莎士比亚,说莎士比亚无限丰富和伟大,他把人类生活中的一切动机都画出来和说出来了,读懂莎士比亚就可以学会懂得人类的思想感情,就站到了较高的欣赏水平上。的确,精读一流的文学作品是培养欣赏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流的作品里蕴藏着人生的真谛,蕴含着艺术的奥秘,理解它,就有了衡量艺术的标准和尺度,取得了打开艺

5、术奥秘的钥匙。就像登山一样,只有登上顶峰,才能领略“会当凌绝项,一览众山小”的愉快,才敢豪迈地宣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当然,一流作品往往不是一读就懂得。巴尔扎克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艺术中存在着某种不可思议的因素,从来最美的作品并不能为人所理解。”不仅如此,有的作品还会令人感到索然无味,甚至发出疑问,这就是名著吗?对此,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阅读,最好先选择略高于自己的接受能力、情节性较强、经努力可读懂、接近生活的当代作品去读,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后,再进一步向现代、古代、外国循序渐进地扩展,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既增加了自己的欣赏兴趣,又培养造就了自己犀利的艺术眼光和高

6、品味的鉴赏能力。  二要博览风格各异的文学作品,在比较中培养能力  精读一流的文学作品对提高文学欣赏能力是必要的。但仅此还不够,还要勤于阅读,博览群书,尽可能多读各家各派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从中汲取营养提高认识。如鲁迅作品的深邃、冷静;茅盾作品的细腻、敏锐;朱自清作品的清丽、婉约;巴金作品的朴素、优美,就是从博览中体会到的。正如袁枚所说:“犹登山者必上泰山,泛水者必朝东海也,然使空抱东海、泰山,而此外不知有天台、武夷之奇,潇湘、镜湖之胜,则亦泰山上之一樵夫,海船上之舵工而已矣。学者当以博览为工”。如何提高欣赏能力,不是一个通过理论能解决的问题。能力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而实践就是多欣赏

7、风格各异的文学作品。5  当然,博览要和比较相结合,博览是比较的基础,比较是博览的提高和升华。朱光潜说过:“要提高欣赏能力,比较是不可忽视的,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阅读的作品越多,风格越多样,比较的价值就越丰富,鉴赏力就越可靠,对作品的理解就更透彻。  如曹禺《雷雨》中的蘩漪和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出自不同作家之手,性格不同、生活环境各异,但通过比较却发现他们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经历相似、婚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