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学改革之浅见

高中文言文教学改革之浅见

ID:31278110

大小:10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8

高中文言文教学改革之浅见_第1页
高中文言文教学改革之浅见_第2页
高中文言文教学改革之浅见_第3页
高中文言文教学改革之浅见_第4页
高中文言文教学改革之浅见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文言文教学改革之浅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中文言文教学改革之浅见  在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的中学语文课堂上,文言文却并不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厌学文言文,直接导致了文言文在学生心目中地位的下降。本文旨在寻求切实而有效的改革策略,以改变当前文言文教学的低效状态。  一、问题的提出  (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注重文言文的学习。《课标》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具有强大的教学导向功能。与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有了明显的变化。一是要求更高。《课标》提出要“体会其(文言文)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

2、极意义和历史局限”,变以前单纯追求“双基”的落实为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二是方法更活。《课标》“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实际上这意味着整个学习方法的变革,将过去单纯注重字词句的讲解变为注重阅读,从而更全面地接触传统文化。  (二)文言文内蕴的价值直接作用于学生的灵魂。文言文是一座汇聚着中华历史文化的宝库,彰显了各朝各代的语言特色,张扬了华夏民族的精神品质……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切感悟,具有很高的民族精神价值。我们要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内在价值,使他们受到陶冶和熏染。如《陈情表》中真挚的祖孙之情,《赤壁赋》中旷

3、达的处事态度等,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价值的普适性,必将对中学生的为人处事、思维方式等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建构学生精神文明必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6  (三)时代的发展为文言文的传播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和国际间合作的加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文言文也越来越受到各国人民的重视。在国内,2005年5月第一所“国学院”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遂引发了“国学热”的浪潮;在国际上,自2004年韩国汉城成立首个孔子学院至今年5月,全球已有101个国家建立了345所孔子学院和457个孔子课堂。中华文化正在以强

4、劲势头展现于世界人民面前。  (四)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当前,文言文教学仍然处在“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层面,过多地注重字词的解释和文句的翻译,就很容易忽视其本身的精神内涵。学生普遍认为文言文“难”,表现有三:一是学生对文言文字词句式的理解难;二是学生对古代文化背景的了解难;三是学生对文言文知识掌握难。同时《课标》要求背诵大量古诗文,这也增加了文言文学习的难度。  二、文言文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为了改变现状,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文言文课堂教学需要改革。改革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教材、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等。本文仅从课堂

5、教学的角度提出一些具体的改革办法。  (一)认清特点,突破文言文自身局限。文言文距离现代比较遥远,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古老久远决定了它与现代语言体系有着巨大差别。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种差别,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文言文。6  文言文中存在很多独特的语法现象和句式特征,不少在现代汉语体系中已经消失,理解起来相当困难,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我们要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文言文:正是文言文具有了其他语言体系所不具备的价值,我们对它的学习与研究才更加有意义。  (二)准确定位,落实文言文教学目标。《课标》提出“要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字词和

6、句式”,在此基础上“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据此,可以把文言文教学目标设置为以下几个方面:  1.记牢基础知识。文言文中许多基础的语法知识和语言规范与现代汉语不同,影响着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在制定目标和实施教学时,要强化基础知识,包括常见的文言词汇、文言句式、文化常识等等。  2.注重能力培养。文言文对学生的能力层级要求很高,必须把培养学生能力放到重要地位。这些能力是领悟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以诵读法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

7、以小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加强精神涵养。教育的目的是要涵养人崇高的精神和美好的人性。文言文所包含的精神价值正是教育人、塑造人的宝贵的“营养土”,我们要把文言文中潜在的价值挖掘出来,充分发挥它在涵养学生心灵方面的作用。在学习《五人墓碑记》时,就要让学生领悟到五人对国家的忠贞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并把这种忠贞精神内化为学生自己执着的、不屈的品质。  4.传承历史文化。文言文展示着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中有着古人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不同时期不同的文化现象等,是了解、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的珍贵资料。我们要引导学生理

8、解和领悟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文化,使他们了解我国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并引以为豪。6  (三)文言并重,优化文言文教学内容。文言文,包括“文”与“言”两个方面。“言”是基础,具体包括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章法等。“文”是内涵,主要是思想主旨、民族精神等,让中学生具体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传承民族文明。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