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有效课堂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建构有效课堂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ID:31281865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8

建构有效课堂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_第1页
建构有效课堂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_第2页
建构有效课堂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_第3页
建构有效课堂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_第4页
资源描述:

《建构有效课堂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建构有效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摘要: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主动参与;探索发现;思考问题;发展智力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64-01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思维得来的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再加上新课程不断深入改革,我深切的感受到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既能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又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

2、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人就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谈个人的一些做法。  一、“结论”尽量让学生去发现  波得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小学数学教学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识特点,创设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我们要相信学生有这种潜能,学生能发现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例如:三年级“长方形面积计算”4的学习时,让学生通过拼摆面积单位去发现。教学时,先让学生自由随意地拿出任意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

3、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小组分工合作,把拼成的不同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单位数填在表格里:  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表格里各个长方形长、宽、面积单位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你们在刚才动手操作、观察表格里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了“不管长方形的形状,大小怎么样变化,长方形的面积的单位数始终与长和宽的单位数的乘积相同,因而同学们在愉悦的学习情境中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面积=长×宽。  二、“思路”尽量让学生去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说得先想。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去说,就能促进学生积极地、自觉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发展

4、智力。这样做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而且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例如教学二年级第四册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时,尽量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即计算方法)说出来,结果学生说出来的计算方法超过老师预设的范围。学生说的每一种方法都有它的道理,这样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技能,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富有个性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难点”尽量让学生去议论  “议”4就是讨论。讨论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最有效方法。课堂讨论作为一种教学方法,

5、它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讨论,大家发表不同意见,能从正、反两方面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在相互启发和争辩中,各人的认识都更趋于完整。例如:五年级学习“最简分数”的概念,如果光靠教师讲解,下定义,学生不但印象不深,而且对概念认识也很肤浅,通过课堂激烈讨论学生得出两点:分子和分母成互质数的分数;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只有符合上述两个条件之一才能称为“最简分数”,讨论过程也使学生对质数、公因数又进行了一次复习。又如教学平行的概念时,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这几个字不要行吗?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举例说明,把马路和马路上的天桥分

6、别看成是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不相交,但它们不平行。充分说明“同一平面内”这前提条件很重要。通过讨论学生透彻理解了平行的概念,而且印象特别深刻。  四、“过程”尽量让学生去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教学的产生和发展都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手画、剪、拼、摆、比。通过摆弄和操作学具获取知识,培养创造的能力,是把学生主动权交给学生的有效形式之一。  例如:三年级教学“有余数除法”时,使学生理解“余数”的含义。上课时把课前准备好的10根小棒拿出来进行分小棒,可以分几堆,要求每一堆的根数同样多,你有几种摆法?学生动手摆小棒,摆后

7、进行交流,发现有下面几种摆法:  10÷2=5(堆)  10÷3=3(堆)余1(根)  10÷4=2(堆)余2(根)4  10÷5=2(堆)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谁能把摆的结果分成两类?为什么?学生从实际操作实践中体会到:分东西往往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恰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有余下。我们把余下的数,就叫“余数”。这样通过动手实践操作,学生对余数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下一步学习“余数比除数小”打下基础。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等思维能力。又如:二年级学生学习“克和千克”,教学时如果光靠课件出示并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