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社会管理中民生问题法治之道

解决社会管理中民生问题法治之道

ID:31297582

大小:65.8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8

解决社会管理中民生问题法治之道_第1页
解决社会管理中民生问题法治之道_第2页
解决社会管理中民生问题法治之道_第3页
解决社会管理中民生问题法治之道_第4页
解决社会管理中民生问题法治之道_第5页
资源描述:

《解决社会管理中民生问题法治之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解决社会管理中民生问题法治之道【摘要】《尚书》有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我国历史上,民生好坏事关国计兴衰,大凡民生兴旺之时国运昌隆,而社会动荡和王朝更替皆因民不聊生而起。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所谓"生民百姓”则为其意。孙中山先生将民生概括为“衣食住行”四大要素,而《辞海》将"民生”解释为"人民的生计”,人文主义情怀可见一斑。本文以法治视角,探寻社会管理中民生问题的解决之道。【关键词】民生;法治;社会管理建国伊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至善命题成为解决当时民生问题的道德核心。但是,当宏大的社会理想在激情与狂躁中如暴

2、风袭来之时,人的价值变了。以革命的名义,“我”有了生存的意义,以革命的名义,“我”有了发展的需要,一切因着革命变得崇高和伟大。但是人呢?当髙呼“勒紧裤腰带,也要干革命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粮”时,人之安身立命归于何处?而民生之计又何从谈起?宏大的社会理想并不以目标的髙尚而正确,当历史周期律的阴霾再次笼罩着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时,理想与现实的二律背反拷问着执政者的道德良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改革开放不仅开启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门,同时,也将“我”的问题还原为人自身。“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断放在那时显得弥足珍贵,因

3、为只有有了人之自由,才能体现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价值,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民生。三十余年来的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解决了温饱,达到了总体小康,实现了历史的跨越。但是伴随改革的推进,这种利益共享格局悄然发生了变化,各种与民生有关的社会问题凸现出来。如果说三十年前我们提出经济为何发展的问题的话,此时此刻我们有必要再次发问:经济为谁发展?曾经将我国GDP的高速增长视为“中国奇迹”的我们面对与GDP-同增长的房价、物价,愈发理性和成熟,因为与我们相关的不是不断变动的GDP数据,而是真实的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1•社会管理中的民生问

4、题近年来,改善民生的政策不断出台,从扩大就业、办好教育到完善社会保障,从医疗改革、保障住房到农民增收,改革措施充满了民生情怀。但是问题的出现并未因不断出台的政策措施而减少,往往是处理一批人,下一个文件,出台一个规定,处罚力度一次比一次大,文件措辞一次比一次严厉,但问题依然发生,屡禁不止。住不了房,上不起学,看不起病,被老百姓形象的比喻为“新三座大山”o而不断出现的群体性事件和个体极端案件均与以住房,教育,医疗为核心的民生问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06年广安事件,08年瓮安事件,09年泉州污染事件,09年成都唐福珍案,10年宜黄叶忠诚案,以及因医疗纠纷,环境污染和征地

5、拆迁而引发的大大小小案件,每一个都撬动着地方官员的神经,这背后的执政逻辑无一不是稳定压倒一切,但透过维稳这块铁幕,我们看到的是民生诉求的非理性表达,而这恰恰是在缺乏有效沟通机制下的无奈之举。《清稗官箴》有言: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老百姓之所以遵守法纪并非在于为官者所持有的暴力机器,而是在于为官者的公正廉明,在于相信如此为之对自己有利。政府经常使用强制性权力,这本身就证明了公共权力合法性的流失。因此,规范公共权力、增强民众对公权的自愿■■■认同比运用国家暴力压制因民生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更为重要。社会学

6、家科塞在《社会冲突的功能》中指出:“通过群体性事件,社会能在面对新环境时进行调整。一个灵活的社会通过冲突行为而收益,因为通过规范的改进和创造,保证社会在变化了的条件下延续”①纵观西方历史,从十六世纪英国圈地运动到美国二十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相隔三百余年,作为民生凋敝的社会动荡期,群体性事件频发。但就在连绵三百余年的历史里,以社会保障为核心的民生思想逐步确立,并为冷酷无情的资本主义文明注入了温情与责任,英国在1601年出台了《济贫法》,而美国则在1935年通过了《社会保障法》。2.通过法治路径解决民生问题《后汉书》云“治乱之要,基本在吏。”只有有效规范公共权力,转

7、变政府工作模式,强化政府责任,从以政府为核心的“管制”向民众“合作参与”模式转变才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政府在管理方式上不能仅仅披着民意的外衣,而要切实的改善与老百姓的关系,改善政府内部运作流程,让老百姓的声音真正的反映到决策中来,实现政策透明化、民主化。这一切都有赖于尽快将民生问题引入法治轨道。为什么开了会,讲了话,发了文,出台了规定,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问题就出在这红头文件上,口号性的东西太多,实质的内容太少,“切实、大力加强、大力整顿、一定要”等措辞看似严厉,却没有可操作性,因为文件本身不是法规,在执行时具有相当的弹性,由于没有强制力,缺乏制度保证,很难

8、连续的解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