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校本作业的优化

浅谈高中历史校本作业的优化

ID:31305800

大小:10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8

浅谈高中历史校本作业的优化_第1页
浅谈高中历史校本作业的优化_第2页
浅谈高中历史校本作业的优化_第3页
浅谈高中历史校本作业的优化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高中历史校本作业的优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高中历史校本作业的优化  摘要:校本作业是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但目前校本作业的设计出现泛滥化趋势。鉴于此,拟从校本作业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着手,遵循目标性、层次性、联系性、适量性等原则优化历史校本作业,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高效率地学习,从而真正贯彻新课程的理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历史;校本作业;必要性;策略  一、优化校本作业的必要性  作业是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的第一手书面材料,校本作业是基于本校学生实际情况,为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作业优化方案,属于教师备课的重要一环,最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

2、应忽视的形成性评价内容。基于此,优化校本作业势在必行。  二、优化校本作业的策略  1.优化作业模式  校本作业设计为两个模块,即自主学习与能力提升。自主学习能帮助学生将预习落到实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阅读教材、识别关键词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指导学生自我学习的提纲,最能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力提升包括两大题型,即选择题与材料题,突破教学重难点,充实教学内容。在实施过程中,坚持校本作业一课一练,扎实地为后面的教学打好双基。  2.优化作业内容4  (1)目标性原则  参编教师应仔细研究考纲、课标要求,研究重庆新教材

3、高考命题特点,把握规律(选修教材在高考中所占分数、比例情况),从而确定教学内容及策略,明确教学目标。研究高考题发现,选修教材内容涉及20分,且三本选修均有所涉及。其中选修一(改革)占10分,选修三(战争)占4分,知识相对比较孤立,选修四(人物)占6分。考试方向更侧重于客观题,因此,教学中应注意落实基础知识,而且千万不要舍弃孤立的知识点。这一点尤其是在后期复习中尤为重要。  (2)层次性原则  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校本作业的编写应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校本作业的编写应注意基础性与拓展性相结合,在落实基础的同时提升学生能力。因此,在编

4、写过程中我们应该仔细对学情进行分析,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试题的难易程度应该有梯度性的体现,既要落实基础,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要体现新课程对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凸显学生水平。  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课“启蒙运动”能力提升模块第一题: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反对宗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主权  B.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主权  C.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D.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4  答案选C。

5、本题以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异同点切入,考查比较分析的能力。此考点也可从人文主义内涵的联系与区别的角度来考查比较分析、理解能力。  (3)联系性原则  校本作业应是课堂的补充深化而非附庸,因此在校本作业的编写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两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教材与校本作业的关系,既能巩固强化基础知识,又能弥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学的不足,千万不能割裂开来;二是注意新旧知识、古今中外知识之间的联系,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校本作业的编写要从宏观上去把握,为学生勾勒出历史发展的脉络。  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

6、的起源”能力提升模块第六题:  材料一:“仁者,爱人。”“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材料二:“未受考验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苏格拉底  该题从中西思想角度对比考查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内容及其不同影响,学生应注意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4)适量性原则4  校本作业的设计既要提高教学质量,又要减轻学生负担,因此题量的设置应适中,不能过于泛滥,关键是少而精

7、,试题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能够帮助学生总结出做历史试题的规律和方法。如:做选择题时常用的“排除法”,有三种情况:一是排“错”法,对有绝对的副词或者时间的副词的选项,要特别敏感,要特别慎重;二是排“正”法,把说法正确的排除掉即可;三是选项与考查内容无关,故意转移话题。在校本作业中应当适当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十五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能力提升模块:第六题诗人徐志摩(1896―1931年)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

8、案反映()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答案选B。选项A、C中的“还不大”“并不”属于含绝对副词选项,可排除,且选项C、D与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