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

ID:31314232

大小:11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8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_第1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_第2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_第3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_第4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到乌蒙山区的昭通;从甘肃中部的定西,到内蒙古边陲的阿尔山,看真贫、知真贫,真扶贫、扶真贫,成为“花的精力最多”的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实施精准扶贫”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考试时间:2017年3月24日一、选择题(50分)1.考古数据显示,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工艺虽然有地方特色,但基本上差别不大;各国文字,从出土的简牍与铭辞看,也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文化统一为政治统一提供了条件 B.文化发展呈现出趋同的特点C.争霸战争促进了文化发展与交流D.百家争鸣促进了文化的统一2.班固在《汉书·艺

2、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这反映了诸子百家A.在理论上求同存异B.最终达到殊途同归C.均为稳定统治服务D.有相互融合的特点3.魏晋时期,人们常用因果轮回、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等观念解释人世间的现象,遂产生了《幽明录》、《冥祥记》、《冤魂志》等论因果报应的志怪小说。这说明了当时A.儒教受到了其它思想的挑战B.佛教丰富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C.封建迷信左右了民众的思想D.战乱的环境导致人们悲观失望4.在中国,人们喜欢用家训的方式传承家风。读表1,对比解读正确的是唐宋家训内容(单位:篇)唐宋1处己(修

3、身、励志)5372勉学、治学3293睦亲(包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团结兄弟)3144治家(包括理财、管理仆从、居所安全、节葬)6245处世(包括交友、尊师、尊敬长辈、礼仪)5266从政11177治国248女诫529教子原则26表1唐宋家训内容的对比研究A.唐宋时期的家训已经出现了理论化的趋势B.宋朝家训的“女诫”减少说明封建伦理的衰落C.印刷术的进步导致了唐宋家训的数量增多D.宋朝家训“处己”数量最多是受到理学的影响5.北宋学者石介在《中国论》中说:“闻乃有巨人曰佛,自西来入我中国;有庞眉名曰聃,自胡来入我中国。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虽然,中国

4、人犹未肯乐焉而从之也。”新的贫困人口还会出现,因灾、因病、因学返贫情况还会时有发生;五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贫困人口就业和增收难度增大,一些农民因丧失工作重新陷入贫困到乌蒙山区的昭通;从甘肃中部的定西,到内蒙古边陲的阿尔山,看真贫、知真贫,真扶贫、扶真贫,成为“花的精力最多”的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实施精准扶贫”其言论意在A.通过文化融合缓和民族关系B.反对文化交流.保护华夏文明C.削弱佛道冲击,意图复兴儒学D.宣扬华夷观念,维护北宋统治6、南宋乾道年间,岳麓书院达到鼎盛时期。书院的指导思想是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在教学方面,提出“循序

5、渐进”“学思并进”“慎思审择”等原则,由此可知A.该书院的理念倾向于朱熹的理学B.该书院受陆九渊的影响最大C.该书院的宗旨与朝廷相对抗D.该书院的教学方法独树一帜7.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这主要是因为A.理学思想从知识精英扩展到普罗大众B.陆王心学回答了对终极问题的追问C.心学主张“心即理也”、“致良知”D.王阳明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8.明清时期的某思想家评论当时的政局曰:“人君之尊,如在天上,与帝同体……虽有善鸣者,不得闻于九天;虽有善烛者,不得照于九天。臣日益疏,智日益蔽。”解决此问题的方案应是A.通过加强君主权力来实现尊君目的B

6、.实行言论自由来和谐人际关系C.加强思想文化专制来屏蔽反对声音D.通过实行众治来取代独治9.学者冯兆基认为:“清末改良派倡导的是民权而不是民主,康有为、严复和黄遵宪等人都提倡民权,反对民主。梁启超也刻意分辨民权、民主之别……梁氏的新民说,乃是现代国家公民的意思。公民为国家服务,主要不是为争取个人自由与利益。”材料反映了清末A.维新派提倡的民主是强调个体的尊严权利B.梁启超眼中的民主忽视国家的整体利益C.维新派对民主的多元理解D.民主是立宪政体的核心思想10.章开沅先生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

7、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体现了反侵略求民主的共同愿望B.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C.说明了西学东渐的渐进过程D.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11.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革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A.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B.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D.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12.19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称《诗经》是

8、“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