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抗抗知青小说创作风格的文本阐释

张抗抗知青小说创作风格的文本阐释

ID:31334508

大小:60.33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08

张抗抗知青小说创作风格的文本阐释_第1页
张抗抗知青小说创作风格的文本阐释_第2页
张抗抗知青小说创作风格的文本阐释_第3页
张抗抗知青小说创作风格的文本阐释_第4页
张抗抗知青小说创作风格的文本阐释_第5页
资源描述:

《张抗抗知青小说创作风格的文本阐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张抗抗知青小说创作风格的文本阐释[摘要]“知青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个文学概念,对其内涵的界定,评论界莫衷一是。张抗抗的知青小说,直面知青那一代人复杂的灵魂世界,充满了理性思辨的意味;同时,强烈感情的介入,使小说充溢着主观抒情的色彩。理性思辨与主观抒情二者的交融,构筑起张抗抗独特的文本世界。[关键词]知青小说;创作风格;理性思辨;主观抒情“知青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岀现的一个文学概念,对其内涵的界定,评论界莫衷一是。“较普遍的说法是,第一,作者曾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2、第二,作品的内容,主要有关'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但也包括知青在后來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感情,如他们返城以后的情况。”[1]“知青小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投影。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1968年末,毛泽东向全国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重要指示,将英发展成席卷全国的群众性的政治运动,数以千万计的城镇知识青年,卷进这场史无前例的革命洪流中。这段独特的人生体验,铸就成无法蘑灭的青春记忆,深刻持久地影响着知青的人生,也为后来的知青作家提供了丰

3、富的精神财富和艺术养料。在知青作家中,张抗抗是独特的“这一个”。在持续30多年的知青小说创作中,她始终以辩证的眼光,直面知青那一代人复杂的灵魂世界,将人性的弱点展现于世,充满了理性思辨的意味。同时,强烈的感情介入,乂使她的作品充溢着主观抒情的色彩。理性思辨与主观抒情二者的交融,构筑起张抗抗知青小说独特的文本世界。在文学创作中,风格通常指的是作家在艺术作甜中表现岀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是作品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张抗抗是一个思想型的知青作家,她总是试图“借助知青题材,表述自己对于人性

4、的思考”[2],使她的知青小说超越了题材的局限,呈现出比较鲜明的理性思辨色彩,这一主题取向和市美特色贯穿其创作的始终。张抗抗的知青小说创作起步早、数量多、持续时间长。197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分界线》,是“文革”时期知青文学的代表性作品。由于受当时极“左”政治路线的影响,这部长篇并非成功Z作,但作为一次艰难的艺术实践,为她日后的文学创作积淀了宝贵的经验。粉碎“四人帮”,中国迎来了万物复苏的春天。痛定思痛,经过两年的沉思,1979年初,张抗抗在《收获》上发表《爱的权利》,与当时风头正劲的“伤痕”小说

5、不同,小说没有停留在控诉十年“文革”给青年们精神上造成“伤痕”的层面上,而是把知青放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加以描述,小说由此转向对人性、人的尊严和人道主义的理性思考。20世纪80年代,是张抗抗知青小说创作的高峰期,《淡淡的晨雾》《北极光》《塔》《白罂粟》《红罂粟》《牡丹园》《火的精灵》《永不言悔》以及长篇《隐形伴侣》等相继问世,这些小说直逼知青人性的本质,引发文坛广泛而热烈的争议。90年代,社会上出现“老三届”文化热现象,作为其中的一员,张抗抗没有沉溺于“青春无悔”的“怀旧潮”,而是一如既往地以批判和

6、反省的精神追忆似水年华,发表了旨在探讨知青复杂人性的小说《残忍》和《沙暴》。进入新世纪以来,很多“知青作家”淡出文坛,“知青小说”被赋予新义,成为作家重新诠释的对象。在文学日益世俗化的现代语境屮,张抗抗的文学观也发生了变化,但她没有放弃对知青题材作深入的探讨与挖掘,小说《鸟善走还是善飞》《去维多利亚》等,是她站在新世纪的历史平台上,从文化反思的角度,对知青小说进行的全新阐释。张抗抗知青小说的理性思辨色彩,还表现为作品具有比较浓厚的哲学意味。她在反思自己的创作时说:“哲学是文学的底肥”,“如果没有对

7、现代艺术真正具有一种哲学意义上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人牛、牛命和自我意识在木质上的认识,所谓作品的'突破'仅仅只是一种生命的虚假的表象。”[3]与一般女作家不同,张抗抗喜欢读哲学著作,具有较深的哲学修养,她常常以文人之心、哲人之眼去观察审视生活,追求文学与哲学的融合。《隐形伴侣》是她知青小说集大成Z作,作品大量采用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透过北大荒知青的人牛百态,表现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矛盾与冲突,在形而上层面上对人的存在木质进行追问。作品包蕴丰富,充满哲理的光彩。《沙暴》写的是知青猎杀老鹰

8、,造成草原生态恶化的悲剧。作品在揭示复杂人性的同时,对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反省。《去维多利亚》更是匠心独运,把当年的老知青放在西方文化的新语境中进行描写,通过中西文化的横向对照,表现了作者对知青文化的忧思与批判。此外,张抗抗还常常在小说里设置一些富有象征意味的审美意象,如“白罂粟”“红罂粟”“北极光”“塔”“隐形伴侣”“谎花”等,作者通过这些“表意之象”,暗示一些普遍而广泛的意义,增强了作品的哲理内涵。张抗抗是一个“外冷内热”的作家,她冷峻客观地解剖知青这一代人的精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