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内噪声产生机理及控制技术

汽车车内噪声产生机理及控制技术

ID:31370366

大小:10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9

汽车车内噪声产生机理及控制技术_第1页
汽车车内噪声产生机理及控制技术_第2页
汽车车内噪声产生机理及控制技术_第3页
汽车车内噪声产生机理及控制技术_第4页
汽车车内噪声产生机理及控制技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汽车车内噪声产生机理及控制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汽车车内噪声产生机理及控制技术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汽车作为代步工具,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人们对于车辆内噪声的关注度也在逐渐攀升,如何利用相应的技术进行汽车内噪声的控制,是需要相关研究人员在实践中认真思考的问题。文章针对汽车车内噪声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相关控制措施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汽车;车内噪声;噪声产生机理;噪声控制技术;噪声传播路径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U467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0-0092-02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

2、.20.045  人们在使用汽车的过程中,不仅关注汽车整体的运行舒适度,对于车内产生的噪音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提升相应的车内环境整改,才能实现车内噪声水平的合理化下降。车内产生的噪音会影响驾驶员的整体驾驶感受,并且会对驾驶员接收外界信号的能力产生不良影响,相关的研究人员要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对整体车内噪音进行集中化的处理和控制。  1汽车车内噪声产生机理  汽车内产生噪音主要是由于声源和振动源的影响,导致车内整体的架构发生振动,使车内发生混响,在人的耳朵听来就形成了噪音。具体的产生机理如图1所示:6  对于图1中出现的声源,主要来源于

3、汽车自身发动机产生的噪音、车体底盘产生的噪音以及由于基础气体流动产生的噪音,这些基础声源汇聚在一起,在车体内产生了不和谐的声音结构。通过车体内部的壁板和缝隙传播,在车内形成内部噪音。车外产生的噪音也会通过车身壁板的振动,传入车内形成噪音。对于图中出现的振动源,主要来源于汽车自身的发动机和整体传动系统产生的基础振动,由于汽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与地面会产生一定的摩擦和振动,这些振源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基本的车内振动,再通过车体以及车的基本架构,形成车内噪音。两种振动会进行基础效果叠加,虽然很难区分具体的噪音来源,但是由于基本的声频和路

4、径不同,在进行必要的控制措施运行时,还是要进行针对的处理和管控。另外,汽车的基础构造决定了整体车架具有很好的声反射效应,在车体呈现密封的状态下,声音经过多次的传播和叠加就形成了车内噪音。  2汽车车内噪声传播路径  噪音在车内传播主要的路径是固体和气体,发动机表面产生的辐射性噪声、基础的气体流动噪声等都是通过基本空气进行传播的,整体传播路径非常明显。而汽车自身发动机以及轮胎,还有路面产生的振动等,这些元素产生的噪音是通过固体进行反射叠加产生的。具体的传播路径如图2所示:  整体噪声的基本传播途径中,这两者传播噪音的比例,由于不同车

5、型结构会产生一定的数值差异。当整体声音的频率在450~500Hz之间主要的传播路径就是空气,但是当整体噪音的频率在450Hz以下,整体噪声的传播路径主要是固体。并且针对相应的噪声传播路径还有相应的计算公式:6  式中:IC表示车内整体噪声的总强度;IA表示从外部传入车内的声音总强度;IT表示由于车外的基础振动造成车身壁板振动而产生的车内辐射声强;ID表示有车外通过相应的孔隙传入车内的噪声强度;IS表示由于车辆自身发动机和底盘振动产生的噪声强度;IR表示整体声音在反射过程中进行叠加后的混响声强。  3汽车车内噪声控制措施  3.1有

6、效控制噪声传播路径  3.1.1实现隔声功能优化。对于汽车内部噪音的隔声处理,主要依据的就是相应屏障物,以满足基础噪声和周围环境的有效分离,形成安静的空间。在基础隔声结构中,主要分为单层壁和双层壁。  单层壁隔声量和基础的面积质量呈现的是正比关系,双层壁则是利用基本的双列平行单层壁处理基础空气层,在噪声产生的过程中,进行相应的减振操作,以保证隔声能力的有效升级。我国多数汽车都采用双层壁系统,能实现隔声效果的最优化。在双层壁之间主要填充聚氨酯泡沫、纤维和玻璃棉,利用相应材料的吸音效果集中提高隔声。  3.1.2实现隔振功能优化。在汽

7、车内噪音控制过程中,主要运用的隔振设备就是隔振器,利用其特性实现被控对象的基础振源降低。相关设计人员在选择适宜的隔振器过程中,要集中关注相应的性能指标和基础性质,利用基础隔振系统,对整体载荷性质进行优化分析,实现安装空间和安装方式的合理性。要保证整体车辆优化隔振,就要针对车身和基础车架进行支撑点的有效安装,促进整体车身和发动机连接处实现弹性阻尼环节,减少振源间振动的传递,促进整体隔振效果的优化。另外,在实际的隔振操作中,要选取适当的位置进行隔振器安装。6  3.2有效降低基础噪声强度  3.2.1噪声强度控制之车身噪声。在基础汽车

8、设计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要综合考量相应的噪声控制,要对基础发动机进行优化的关注,从技术层面规避汽车的自身发动机和汽车底盘的基础频率与车身整理的固定频率一致,减少由于共振带来的车身噪音。另外,相关设计人员要集中力度强化对于基础车身的设计,优化调节车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