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新释

“作文”新释

ID:31386235

大小:10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09

“作文”新释_第1页
“作文”新释_第2页
“作文”新释_第3页
“作文”新释_第4页
“作文”新释_第5页
资源描述:

《“作文”新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作文”新释  字词的发生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为词的本质和意义提供依据。本文拟从词源学角度出发,适当厘清作文领域内的概念,确定“作文”概念。基于此,对作文的本质和意义进行适当阐释,并希望能够引起对作文的重新认识和其在教学态度上的改进。从历史发展维度来看,在延伸了口语无法打破的“时空界限”之后,文字对于推进整个人类的发展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利用文字进行的交际活动,是其作为传播及传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今后较长的人类进程中,文字利用仍然是人类活动展开的主要方式之一。作文是学生在语文课堂内外利用文字

2、进行的思想交流活动,是语文思维的主要体现,是构成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在现今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从考核方式中的分值而言,作文俨然发展成为重要的考核标准,并将逐渐实现强化。然而,教师对作文的本质和意义认识的欠缺,很难真正将认识深入到语文教学实际过程中去。教师和学生对作文的烦难情绪,致使作文教学效果不甚如意。  一、作文、写作及其他  作,本字为乍,从构形而言,即开始做衣服之义。《说文》中对“作”的解释为:起也,从人从乍,则洛切。从“写”的构形来看,其本义是将东西放置到房间里。《说文》解释为:“置物也,从宀舄声,悉也切。”  

3、从字源理据上分析,因为“作”存在“从无到有”的过程,而“写”更趋向于表现为一种物理上的位移过程。故而,“作”相对于“写”7而言,更富有创造性本质的内核,其意义也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向“创作、撰述”(例1)和“描摹、抄录”(例2)方向变化。  例1:述而不作。(《论语?学而》)  例2:子为我听而写之。(《韩非子?十遍》)  文,从构形而言,其本义为刻画在甲骨上、岩壁上的象形文字。它是一种线条交错的具有图画性质的符号。《说文》解释说:“文,错画也,象交文。凡文之属皆从文,无分切。”其后引申为文字和由字词构成的篇章。  例3:窃

4、见免大司空丹策书,泰深痛切,君子作文,为贤者讳。(《汉书?师丹传》)  例4:小倚蓬窗,写作思家曲。(宋?张孝祥《蝶恋花》)  “作文”在古代可以理解为写作文字。而“文”字本身具有的图画意义,可以说是远古先民在进行交流过程中存在对美的精神追求,而后逐渐演化出“文”的特殊意义;然而“写作”主要表现为一种行为动作。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出“写作”和“作文”二者之间的种属概念的逻辑关系。  在汉语词汇化的过程中,词的结构和性质的发展和转变也是十分常见的。“写作”在词汇化过程中一直保持着“V+V”的并列结构;而“作文”的“作”字语义在

5、词汇化过程中逐渐脱落而成功将“文“替代,使其名词性质更具普遍性。从这一角度更能强调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作文”可作为“写作”这一行为过程,又可成为“写作”这一行为结果。  所以,“作文”理当成为作文的最佳概念。笔者认为,作文是以文字为工具进行社会交际并获得价值认同的过程和结果。  不论是《教育词典》(“7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培养写作能力的综合训练,是体现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认识水平的一种形式”)还是《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词性为动词时表示“写文章”,多指学生练习写作;词性为名词时表示为

6、“学生的习作”)都没能从概念上对其本质进行揭示。  而现行的教材按照“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板块进行设置,以“写作”代替“作文”这一概念;在课程标准中,对不同学段的“作文”甚是细致,如写话、习作、写作、练笔、文章、作文(记实作文、想象作文)等等。这些现象都显示出教学领域对于“作文”概念的混乱――因此,我们更需要对作文本质进行深刻剖析。  二、作文本质的阐释  (一)工具性本质  作文的工具性本质最直观也最核心地表现为作文的载体为文字这一工具,学生利用文字来进行交流,并期望通过它获得个人在群体中的价值认同

7、。工具本身衍生出交际性和功利性,而工具运用的灵活则衍生出作文的独创性。这些性质在现代社会和教学过程中并没得到深刻的认识,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导致现代的作文交际功能的削弱,并沦为在教育体制下的死板的扭曲的“工业化生产”工具。  学生对产生刺激点的事物,通过个人思维活动进行有效加工,运用文字将其顺利地表达出来,从而满足个人的表达诉求。交际性和功利性二者实质上是胶合在一起的,共同存在于“实用文类”和“审美文类”7中。实用文类的交际性和功利性很明显,针对不同的交际对象而进行作文以获得行为上的肯定性反馈。审美文类正因为其属于作者内

8、心真情实感的表述,作者更愿意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文章。社会性是人的属性,人立于社会,需要时刻考虑其主体性和客体性存在,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的价值认同。对于作文交际性和功利性的强调,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作文的重视,并从行为心理上改变其对作文的态度。  不论人具有如何高度的社会性,作文始终是独立的个体行为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