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认知冲突 打造有效课堂

巧用认知冲突 打造有效课堂

ID:31397559

大小:10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9

巧用认知冲突 打造有效课堂_第1页
巧用认知冲突 打造有效课堂_第2页
巧用认知冲突 打造有效课堂_第3页
巧用认知冲突 打造有效课堂_第4页
巧用认知冲突 打造有效课堂_第5页
资源描述:

《巧用认知冲突 打造有效课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巧用认知冲突打造有效课堂  【摘要】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课程改革倡导让教育回归生活。但是有时就因为是生活中最熟悉不过的现象,导致学生对它们的存在习以为常,而丧失了探究的兴趣。如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由于学生对声音再熟悉不过,一般的课堂教学就容易因为好奇心的缺失导致学生的主动探究热情不高。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教师不断制造和利用认知冲突促进学生实现前概念与现实的对话,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关键词】生活认知冲突科学探究  所谓认知冲突,指的是当学生的认识与周围环境进行交互作用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惑

2、以及相互之间的认识差异。教师巧妙运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升教学有效性。本文,笔者就以青岛版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利用学生的这种认知冲突,令科学学习呈现出生活化、活动化和层次化,使学生的学习在兴趣激励中开启,在体验感悟中前行,在疑惑冲突中迸发。  一、创设矛盾情境,激发认知冲突  从学习的意义上讲,发生冲突就会产生新的学习需要,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时,恰恰是我们教学的最佳时机。因此,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思维的认知结构,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及思维习惯,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事例,使他们原

3、有的认识与当前的现实产生无法调和的矛盾,从而激起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  《声音的产生》一课,作为上课的引子,笔者让学生做一做“猜猜我是谁”的游戏,学生显得很兴奋,跃跃欲试。笔者首先找了班里几个比较活跃的男、女学生说几个字,学生都猜对了谁是谁。接着又找了几个平日沉默寡言的学生,让学生猜是谁的声音,思考、迟疑中学生猜的时间明显加长。当学生嘟腮抿嘴时,笔者播放了一段录音,录音是班上一位感冒的学生的声音,这下猜错的人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呢?笔者提醒学生注意各种现象的对比。在对思维冲突的辨析总结中,大家初步认识了人是靠声带的震动发声

4、的,每个人的声带结构各不相同,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任何事物的发声都有其固有的属性,在不同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这样在活泼多变的活动中,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得到普遍提升。为巩固成果,笔者又从学生熟悉的材料和问题入手,用竹筷敲打木罐、铁罐、瓷罐和玻璃罐对比猜物,再用铁罐装一半玻璃球及铁罐装满玻璃球两种情况比较发声。最后,笔者又在装满玻璃球的铁罐中灌满水,“你们看还能发声吗?”问题由易到难,进一步明确了物体发声和物体形状结构、空气振动等有关,环环相扣,既把探究推向深处,又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做到一材多用,也符合思维探究的最

5、近发展区原则。  这个简单的课堂游戏,以抓住典型事例感知声音引入,使学生认识到声音能帮助我们辨析事物(人),但是此后游戏中的错失,又重新激发了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欲望,达到了上课之初抓住学生注意力的效果。接着辨析各种声音,拉近了学生与科学概念的距离,更容易使他们对声音产生许许多多的疑问,从而有效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和兴趣。  二、利用思维矛盾,化解认知冲突6  在“猜猜我是谁”的游戏基础上,笔者让学生通过课桌上物体发出的声音归纳发音体的共同特征。学生探究热情高涨,一时间忙得不亦乐乎。有吹树叶的、敲桌子的,还有戳铅笔的

6、、抠铅笔盒的……巡视中笔者发现学生大都认为吹打、敲击、摩擦、摇晃等让物体发声的方法是发音的原因,意识上暴露了明显的认知冲突。于是笔者适时指导学生不仅要关注让物体发声的方法,特别要注意观察发音体发音时的变化,还可以画一画发音体移动的轨迹。学生再次观察后,笔者又以立在水中的音叉敲打发音时和停止敲打时水面呈现的现象进行演示印证。  探索综合了观察、实验、比较、辨别、归纳等活动,学生由此明白了物体发音时都有“抖动”的现象,初步建立起对“振动”概念内涵的认识。“老师,我把瓶子吹得很响,为什么没有振动呢?”实验中有个吹塑料瓶的学生又出

7、现了思维的矛盾,笔者这样启发他:“不是瓶子在振动,那可能是什么在振动呢?”通过教师的启发,很多学生想到了是空气在振动,但又无法看到,于是笔者鼓励学生用转换法试一试。交流中有了瓶里加水、加盐、加小球等许许多多的办法来验证“空气在振动”的猜想。不同材料的探索互补,形成了完整的科学概念。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此间笔者利用了学生的注意力停留在对物体施加外力这一认知冲突上,及时引导学生抓住“现象”“振动”与“声音产生”之间的联系阐述自己的看法,再放手让学生探究,体现由扶到放、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  三、借助迁移思辨,平

8、息认知冲突6  科学包藏了偶然性和必然性,需要多次验证结论的科学性,教师要善于在更多的认知冲突中搭起支架。在经历了个体的探究获得一定的方法后,《声音的产生》一课的第二个探索活动是组织小组活动。笔者将全班学生分为六组,分别提供三个层次的实验材料:钢尺、锯条、橡皮筋。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努力让橡皮筋、钢尺、锯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