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提高自身的听课水平

如何正确提高自身的听课水平

ID:31397744

大小:10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1-09

如何正确提高自身的听课水平_第1页
如何正确提高自身的听课水平_第2页
如何正确提高自身的听课水平_第3页
资源描述:

《如何正确提高自身的听课水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如何正确提高自身的听课水平  在现行的教学环境下,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听课、评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课堂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其作用正如一位著名教师所言:老师的教学理念在听评中升华,教研能力在听评中加强,技能技巧在听评中产生,业务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下面就新课标下引导新教师怎样听课这一问题和大家进行探讨。这个问题涉及课前准备、课堂聆听,记录、课后反思三个阶段。  1.课前准备阶段,应该引导他们做好以下工作:  ①理论储备。掌握教学常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课程标准,尽量了解本学科教研现状,

2、熟悉新的教学理念和理论。  ②明确听课性质与课型。课的性质可分为示范课、观摩课、研讨课、探索课、汇报课以及竞赛课(通常无缘听到)等,了解教学主客体。如果有可能,尽量了解(熟悉)授课者(教学风格及特色)、授课对象(层次、程度)以及授课内容(上什么内容,属于哪一单元,哪一册,单元教学要求是什么,本册教学内容结构安排状况如何)。  ③3熟悉授课客体。把授课内容找来预习一下,如果是阅读课,细细品读课文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写的,有没有难点、疑点,自己有没有独特感悟;同时自己设想一下,假如让我教这样的课文,准备怎样教法,以便听课时

3、有个对比。俗话说,留心天下皆学问。要想听课真正学习点东西,就必须做一个听课的有心人。如果听课不做准备,匆忙走进教室,懵懵懂懂地听,不了解教者和学生情况,不熟悉教材,就不会有较大的收获。  2.在课堂教学阶段,听课老师应该集中精力,坚持“四到”:“耳到”――仔细聆听师生对话;“眼到”――认真观察教师教态、表情、肢体语言、板书、所用教具及学生反应与表现;“心到”――边听边认真思考,把授课者的理解、感悟及教法与“我”作比较;“手到”――记录教学流程、重点、难点、板书、师生交流情况、教学“亮点”及自己触景生情碰撞出的“火花”

4、。具体而言,在课堂上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①如何以学情为依据分析和处理教材。主要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对学生学习现状和兴趣爱好等情况充分掌握的基础上所涉及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设置,教学重点的确立及解决,教学难点的设计及突破,教材作用的体现――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教材处理能力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基本功和教学思想(理念),只有对教材理解透彻,感悟独特,并对学生学情清楚了解,牢牢把握的执教者才会做到目标定位准确、恰当,重点、难点设计合理、合情;只有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才会把教材仅仅当作一个例子才会

5、用教材教而不仅仅是教教材;  ②如何安排课堂教学结构,组织课堂教学。主要有导语设计、问题设计、板书设计、课堂练习设计、课后作业设计、拓展内容设计、时间分配、节奏控制、内容过渡等。在合理教材分析、处理基础上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并流畅过渡,从而使课堂教学有条有序地进行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③如何使用教学方法与辅助手段。针对教材分析处理、学情把握、教学结构安排,运用丰富、多样、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是教学工作顺利完成的有效保证。3  3.反思阶段即听课后的取长补短。可参阅以下九条评课:一评教学观念,突出时代性;二评教学目

6、的,突出指向性;三评教材处理,突出合理性;四评教学方法,突出灵活性;五评教学结构,突出有序性;六评练习设计,突出目的性;七评教学意境,突出和谐性;八评教师基本功,突出娴熟性;九评教学效果,突出最佳性。传统的听课和评课是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为听评中心,如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如何突破,教材把握是否正确,教法运用是否灵活,语言表达是否流畅,教态是否自然,板书是否规范等等,都是从教师课堂表现的角度进行评价,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则很少顾及。即使对学生主体有所关注,也只是将其作为对教师行为的“点缀”。而在新课

7、程理念下的评课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二是促进教师成长;三是“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强调以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呈现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目标达成状态为参考,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高低。  通过听课及他人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反思,让自己获得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根据这些体会和学生反馈的信息,寻找到实际教学与备课设想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对原先教学设计进一步修改完善,可以为以后再教该内容提供实践上的保障。同时,这也为后续课时教学预案的设计提供了经验借鉴。经过这样多

8、次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后续教学的失误之处会越来越少,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会逐渐走上良性循环。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