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之需,父母之爱

孩子之需,父母之爱

ID:31400859

大小:10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9

孩子之需,父母之爱_第1页
孩子之需,父母之爱_第2页
孩子之需,父母之爱_第3页
孩子之需,父母之爱_第4页
孩子之需,父母之爱_第5页
资源描述:

《孩子之需,父母之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孩子之需,父母之爱  〔关键词〕亲子沟通;内心需求;接纳;鼓励;尊重  在微信推送上看到这样一道选择题:有几个孩子,他们各有特长,如果让你以喜欢的程度排列,你会怎么排?  A男生,生于普通工人家庭,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后进入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攻读研究生。28岁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B男生,贫寒农家子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级重点高中,高中期间成绩优异,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全国物理奥赛二等奖,后考入省属重点大学攻读生物技术专业……  C男生,初中体育成绩优异,凭借长跑特长,进入重点高中,高一时七门功课不及格,从学校退学……  D女生,七岁父母离异,随母亲

2、生活,成绩优异,组织能力强,在省级重点高中一直担任班长,校辩论赛最佳辩手,省级优秀学生干部,考入澳门科技大学……  借此题目,我在部分家长群体中做过调查,结果发现除了第三位男生让家长比较头疼,其他几位都很受欢迎,甚至觉得自家孩子能这么优秀该多好。6  来认识一下这五个孩子吧。第一位是卢刚,留美博士。因为博士论文最高奖学金被同窗好友获得,卢刚开枪射杀了与此相关的3位教授和副校长以及同窗,在枪杀五人之后,卢刚当场开枪自尽。强烈而压抑的情绪,不堪重压,无法平衡,最终采取极端的做法――毁灭自己和他人。第二位是马加爵,大学期间由于打牌发生口角,杀害同寝室的同学。第三位是韩寒,日后在文学和

3、赛车领域取得了傲人的成绩。第四位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生,是全校教师和家长公认的好学生、乖孩子,但最后选择跳楼自杀。  除了韩寒,其他三个孩子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好孩子,可还是发生了各种悲剧。当然这几个只是个案,并不是所有成绩优秀的孩子都这样,也并不是所有有问题的家庭教育都会出现如此极端的结果,但这样的个案在生活中不少。判断一个孩子优秀与否,有很多维度,但现实中更多的家长更喜欢以成绩论英雄。  让孩子快乐幸福是每一对父母共同的心愿,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很多家长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忽视了孩子的内心需求,而一味地把自己的要求强加给孩子,忙着给孩子补习功课,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寄托

4、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来完成。甚至常常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比较,让孩子失去童年,失去快乐,失去自由,最终导致毁灭性的结果。  经常有家长咨询:“我的孩子不想上学了,我该怎么说服他?”“我的孩子沉迷于网络或者小说,我要怎么纠正他?”“我的孩子已经跟社会上的人混在一起了,我要如何阻止他?”……6在我看来,这些问题都只是表象,强制去让孩子改变不如试着去了解造成这种行为的原因,读懂孩子内心的需要,修复亲子关系,保持畅通渠道,进而改变孩子。如何了解孩子的心理?最有效的方法是家长的思维模式从对与错的评判性思维向探求性思维转变:孩子背后的需求什么?他为什么会这么做?我要如何应对?评判性思维向探

5、求性思维转变,是亲子沟通和家庭教育很重要的一步。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孩子的基本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与接纳、肯定与鼓励、尊重与信任、无条件的爱。下面我们来逐一进行解读。  一、被理解与接纳的需求  理解与接纳,心理学上叫共情、同理心,也就是将心比心。我见过这样一个场景:孩子在放学路上看到一只在晒太阳的小猫咪,禁不住对妈妈说:“妈妈,这个猫咪好可爱啊!”妈妈却马上回应孩子:“今天作业这么多,还不赶紧回家写作业!”妈妈的这种反应就不是同理心,没有接纳和理解孩子当下的情绪和想法,而是命令和指责。孩子会感觉很焦虑,甚至反感。长此以往,性格会变得冷漠、孤僻,不喜欢交际,喜欢将

6、事情埋在心里。  心理学中有个“南风效应”,说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非常用力地吹,企图把衣服吹跑,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更紧了。南风则徐徐吹动,行人觉得暖和了,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就是“南风效应”。家庭教育同样需要关注和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和需求,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什么是接纳?孩子跟你分享他看到了可爱的猫咪的时候,妈妈只需要简单地回应:“妈妈也看到了,真可爱呀!”重复了孩子话语中的跟情感有关的词“可爱”,孩子会因为被妈妈了解和认可而感到温暖和幸福

7、。  二、被肯定与鼓励的需求6  我在心理咨询室接触过很多来访的家长,他们只关注孩子的缺点而忽视优点。家长对问题和消极面关注过多使得孩子可能朝着问题的方向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进行过一个实验。从学校选几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心理测验”,然后将一份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告诉教师,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一年后,教授又来到这所小学,奇迹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已成为班上的佼佼者。事实上名单中的学生是罗森塔尔随机挑选出来的。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心理暗示”在发挥作用。这个实验衍生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