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教材的认识与利用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教材的认识与利用研究

ID:31401004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9

新课改背景下教材的认识与利用研究_第1页
新课改背景下教材的认识与利用研究_第2页
新课改背景下教材的认识与利用研究_第3页
新课改背景下教材的认识与利用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新课改背景下教材的认识与利用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课改背景下教材的认识与利用研究  摘要:高考是对考生语文素养的考查,教材是培养素养的载体,二者并非冰火关系,不能共存。教师要精心钻研教科书,创造性使用教科书,避免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出现舍本逐末的做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材;整合;创新;利用;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4;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7-0036-01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没有改革创新就不会有发展和进步,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关键是在这一系列的改革中,勿忘“根本”,守住“初心”,本文作者以为这“根本”就是课本教材。任何脱离

2、教材的改革最终可能导致“缘木求鱼”,背离语文课改的初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一、精心钻研教科书  教师要从宏观上把握教材体系,了解教材编写意图,最终实现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站在宏观巅峰,才有可能在三年的教学过程中高屋建瓴,循序渐进,形成并提高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及素养,进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以下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进行说明)  (1)高中语文必修一“阅读鉴赏”部分的现代新诗,体现新诗与传统诗歌之间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开学伊始,将学生引入到相对较高的平台,在保护高

3、中生对诗歌好奇心前提下,去体会文化的传承。从诗歌的“4情感与意象”角度,提供阅读鉴赏诗歌的钥匙,指明门径:读诗要读出情感,而情感的表达和理解源于典型性意象的选择与呈现。而后三册必修教材可以说是呈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史,涵盖了不同阶段、不同风格的不同名家,乃至于同一名家的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诗作。既有纵向发展变化,又有横向比较,同时也体现出一种教法、一种学法:联系、发展、比较,是很科学的思维体系。  (2)从每一单元、每一课角度看,要精心研究教材的“研讨与练习”。这一部分,是针对对应教材知识点、能力点的某几个方面设计问题。比如,必修一第二单

4、元是对诗歌意象的理解与鉴赏;必修二则是比兴手法运用及句式;必修三则是在表达感情时运用的表达方式的解读,比如想象、夸张、比喻等;必修四中的宋词则是全面地体现宋词体裁形式特点、比较全面表现两大词派风格特征。以此为抓手,对教材范例进行解读,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一课一得,一单元一得,一年一得,最后形成一个相对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掌握某一种体裁的阅读鉴赏方式,形成阅读鉴赏能力。  (3)钻研教材“研讨与思考”题干组成以及语言叙述。本部分题干组成类型全面,有直接提问,比如“《醉花阴》作于什么时节,说说作者在词中是怎样突出节令特点的”;也有提示

5、条件、再提出思考要求的。既有基础知识性的,比如解释词语、判断句式特点,还有一些探究性质的,比如谈谈对某一种观点的看法等。通过分析问题的设置特点,引导学生形成缜密的审读意识,做到依题作答,条理清晰,中心明确。  叶老说过:语文教材的功能一是“凭借”,二是“例子”,三是“4锁钥”。教者凭借这一例子,交给学生独立鉴赏表达的锁钥,才是最大化实现教材的功用。  二、创造性使用教科书  “大众创业,全民创新”是当今的潮流,教师在教材使用时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也在此列。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名教师教学理念、教育智慧的体现。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细致科学思考,

6、对教材进行整合利用,由点及面,由此及彼,达到提升思维,开阔视野的目的,让语文课堂如半亩方塘,天光云影徘徊其间。第一,以作家为点,依照时间顺序,把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相结合,选择该作家手法相似、情感相同及不同的、可以凸显其创作风格的作品,形成“作家系列”,挖深挖透。比如杜甫,就可以如此这般进行整合。既可以让学生对杜甫的创作风格有系统了解,又可以把握律诗的起承转合,由此推及近体诗的读懂训练。第二,以作品为点,按照表现手法、表达感情等进行整合,形成母级别“作品系列”,这又可以分为子级别“手法系列”和“情感系列”。此级别之下还可以再细化。比如诗歌中常用

7、的“虚实相生”手法,取其典型性的诗作进行整合,就会呈献给学生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第三,以读促写,形成“输出系列”。任何一种学习,经历的就是输入与输出两个环节,教材提供给学生不同体裁文本的规范格式,进行作文专题教学,教材就是规范文本的示范。而“输出系列”就是很好的一个整合利用。针对不同体裁文本,确定训练点(每次1~2点,不宜多),由片段开始,修改后再形成篇(完整的文章)。如此这般,从高考角度而言,无论是句子仿写、还是图文转换,或是“微写作”4、新材料作文,这些有关说明、描写、叙述、议论和抒情表达方式的考查都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系列规范有效的训练

8、。这契合了课标设置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要求,这种“输出”也会是完美的。  三、结束语  新课改要改变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思维与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