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云良史苦,谁解其中痴?

都云良史苦,谁解其中痴?

ID:31402547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9

都云良史苦,谁解其中痴?_第1页
都云良史苦,谁解其中痴?_第2页
都云良史苦,谁解其中痴?_第3页
都云良史苦,谁解其中痴?_第4页
资源描述:

《都云良史苦,谁解其中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都云良史苦,谁解其中痴?  唐代苏鹗《苏氏演义》卷上:“凡善恶必书,谓之良史。”显然,《史记》是对司马迁“良史”身份的鉴定,毋庸置疑。《汉书?司马迁传赞》:“然自刘向、扬雄博极?t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可见,司马迁执笔所书《史记》的成就,一方面是文学上的简约蕴藉之美,另一方面是史学上的真实不虚之功,乃至由此而产生的对后世积极深远之影响。以《史记?项羽本纪》为例谈如下:  一、一字千金,文深意远  钟嵘(南朝梁)《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苏教版教材《史记》(选读)中《项羽本纪》描写“巨鹿之战”的一段

2、文字:“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此处三个“无不”、一个“莫敢”历来为人称道,加上前文杀会稽郡守、杀宋义的描写,一共出现了四次“莫敢”,“势愈张而人愈惧”(明代凌约言),极力渲染出了项羽的大将气概与勇猛神威。行文至“垓下之围、四面楚歌”之时又有文字“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项羽这样一位一向刚猛自矜的英雄穷途末路、悲泣落泪,他的左右随从再也不忍看他。“莫能”4实在

3、是情真意切,是怕遇上他悲情的目光,还是怕伤了他的自尊愈发凄凉。  一个“敢”、一个“能”,前者尽显英雄本色,后者难掩落寞感伤,一字之功,简约方美;先后比对,文深意远。面对文字,司马迁如同统领千军万马的将帅,调度得当、游刃有余:详写略写、顺叙倒叙、白描、铺陈、渲染……无不得心应手,使人应接不暇。  二、互现互补,矛盾统一  鲁迅曾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评价的比照点是另一部彪炳千秋的文学作品《离骚》。可见作者司马迁在其用血泪和生命铸就的史书中,不但鲜明地表达了个人的爱憎,更难能可贵的是又不为此所累歪曲事实或者掩盖真相。  司马迁善于把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一桩

4、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散写在数篇中,参差互见,互相补充。著名学者钱钟书在《管锥篇》第一卷中这样分析:“‘言语呕呕’与‘喑恶叱咤’、‘恭敬慈爱’与‘剽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理学,犁然有当。《史记》写人物性格,无复综如此者。”  再看刘邦,《项羽本纪》中有两段颇为传神的记载,一是“推坠儿女自逃命”,一是“则幸分我一杯羹”,以上两段在《高祖本纪》中却未有记载。可见,作为一介“良史”,司马迁将刘邦身上的一些恶劣品行诸如自私无赖、残暴寡情放在了《项羽本纪》中体现。不过,司马迁的胆量与气魄不

5、仅限于此,他在《项羽本纪》中仍然不吝笔墨、坚持客观公正地还原了一个“不杀无辜、封赏对手”的贤明君主形象。4  由此可见,司马迁为我们再次证明了人性的变化莫测与处境、身份、思想等的变化有着很大的关联,这一论断是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有效习得。而要想客观公正地还原刘项二人丰富多变的人物形象,以及真实复杂的性格特点,不仅要阅遍史书疏离事实,还要敢于取舍、拿捏得当,这是司马迁留给我们更重要的严谨治学精神。  三、多维解读,平等对话  对于司马迁倾注毕生心血之作,有些语文课的结尾就是请学生谈一谈“更喜欢刘邦还是项羽”,为什么非要喜欢?可不可以不喜欢其中的任何一个?或者有其他的情感体

6、验?为了给学生更多思考感悟的时间和空间,笔者设计的课后作业是片段练笔《项羽,我想对你说》,除了对人物形象的进一步阐释之外,学生更多的是提出了不少非常新颖又不乏明智的观点:  “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  “你作为君主是不够果断的,但作为一个朋友却是知己之交。”  “你对学习书和剑的认识不足,你觉得只要认识和写自己的名字就够了,向项梁学习兵法也没有研究透彻觉得够用就行。我想说如果你认真读书、坚持下去,真正将兵法融会贯通,必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你是所向披靡的战神,是需要靠战争、杀戮来证明的,可是战神的目标绝不该是战争和杀戮,而是守护――守护着百姓安居

7、乐业。”  ……  显然,对于人物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层面,更应该注重的是究竟如何看待传主。这些看法本身也是学生人格品德的直观反映,更是智育与德育完美融合的产物。4  按《报任少卿书》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认为“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风流之人称焉”,他“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力求还原真实的孔子、屈原、李斯、吕不韦……司马迁将《太史公自序》忝列七十列传之中,他受辱含垢、隐忍修史的一片苦心终于可以明明白白地昭告天下,其中的痴傻顾念、执着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