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的拉康式解读

微信朋友圈的拉康式解读

ID:31404306

大小:10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09

微信朋友圈的拉康式解读_第1页
微信朋友圈的拉康式解读_第2页
微信朋友圈的拉康式解读_第3页
微信朋友圈的拉康式解读_第4页
微信朋友圈的拉康式解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微信朋友圈的拉康式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微信朋友圈的拉康式解读  摘要:微信成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延伸”,它巧妙地将用户圈在一个熟人空间,搭建出一个最敏感的看与被看的闭环式平台――朋友圈。具有媒介特色及社会学旨意的微信朋友圈完全可以视为一面“像”,用户对此深深迷恋――迷恋想象的“自我”与他者的权威,进而通过表达日常使得主体进入新的象征境界――欲望着他者的欲望,从而让朋友圈为“本质是虚无的欲望”的在场提供了寄居场地。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镜像;欲望;凝视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

2、0115-02  在费瑟斯通《消费主义与后现代文化》一书中发现,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子传媒技术的大力发展,出现了现实与虚拟交织的欲望消费的类像化空间。费瑟斯通没有意料到的是,在媒介更为发达的今天,随着微信等社会化媒体的出现,我们已经进入杰弗里罗森所说的“共视社会”,而费瑟斯通所描述的空间也不仅仅满足于欲望消费,它更成为了生产欲望、表达欲望、观看欲望的全景欲望空间。根据2015年腾讯发布的微信用户数据报告,微信每月活跃用户高达5.49亿。微信作为一个本土开发的社会化媒体应用,除了承担我们每天习

3、以为常的通讯联络功能外,也在充分拓展和深化我们日常的社会关系网络――7社会化媒体的根本使命就是重构社会关系,而且特别强调在空间意义上发现、激活并搭建新的人脉关系。在此基础上,也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前者所说的“社会关系”中找到欲望的出口――他者,让用户有兴趣为空间的内容生产投注“力比多”。企鹅智库在2016年首份《微信数据化报告》中公布,61.4%用户每次打开微信必刷“朋友圈”,朋友圈以58%的比例成为微信首位功能。朋友圈作为用户的日常分享与表达平台,毋庸置疑。分享即意味着去私人化,分享进而以言语进

4、入“他者”网络作为归依。从这种角度来看,微信朋友圈完满地成为了拉康精神分析的媒介样本。  一、镜像与他者  拉康把镜像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引向了一个结构性的时刻,6个月大的婴孩在镜子面前发现自己的形象时会将镜中影像误认成自己,并且表现出极大的欣慰。“他要在一系列姿势中,证明镜中形象的动作与其所反映的周围环境之间,实际事物与它所重复的现实之间――也就是孩子自己的身体,大人和物以及周围东西――存在着关系。”拉康强调的想象界使得伴随这个婴孩一生的自恋性认同甚至是他者对自我的确证性认同都在这一个想象空间内

5、得以构成。说到他者对自我的确证性,需要谈到拉康所说的小写他者,它同样来源于婴孩的镜像阶段。镜像阶段的“小写他者”的典型特征在于它与最亲近的人的面容构成一种迎对,让婴孩“受用一生”。梅洛旁蒂在《可见的与不可见的》中表示:“无论如何,他者的体验对我来说并不是乌有,因为我是相信他者的――7而且这个体验与我自己是相关的,因为它作为投射于我的他者眼光而存在着。这张熟悉的面孔就在这里,这笑容,这嗓音的抑扬也在这里,我很熟悉他们的风格,就像熟悉我自己一样。在我生命的许多时刻,他者对我来说也许都化入了这个可能是

6、一种诱惑的景象之中。”小写他者无关话语,它表现为一种影像,与感性的他人形象相关,但我们并不能把它等同于他人的形象或他人,而必须注意,小写他者与拉康的那个大写他者一样,都是躲在个体背后的一个缺失或匮乏。小写他者对主体造成“压制”,使得其认同过程产生了分裂。在拉康看来,通过把语言结构与精神分析的结合――大写他者出现了。拉康在索绪尔关于能指和所指的基础上认为,能指和所指的互动使得能指链得以建立,构成了大写他者的意义。  二、微信朋友圈中他者“凝视”  拉康镜像阶段理论建立在一个镜子装置的基础上,我们可

7、把这个镜子装置同时看作是一个观看装置,一个捕捉和结构我们的视觉活动的装置――自我作为他人而存在不就是通过认同我在镜中所看到且是想象的看到的那个镜像而完成的吗?!“我”在朋友圈的观看实则是“我”正在无意识思考如何将那个镜像中的完美形象内化在自我之中,为后期通过“言词”进入到象征界做好了预备。“这扇窗户,如果它比较暗,如果我有理由认为它的背后有人,那它直接地就是一种凝视。从这个凝视存在的一刻起,我已经是某个他人,因为我察觉到自己正在成为他人凝视的对象。但是,在这个位置――它是相互的――他人也知道我是

8、一个知道自己将被观看的对象。”他者的凝视在微信朋友圈中从不缺乏,即便他者没有通过言语或话语与我们产生互动,我们也因为存在于不可回避的熟人网络中而进入到象征秩序――“我”总有理由说服自己正在被凝视,“我”愿意相信自己处于被凝视的状态而赋予朋友圈“言语”的意义。凝视是一种“为他”的结构,尽管通常以“我”的表现作为凭借,它来源于一种“确信”7的觉得,使“我”愿意去作为或者不作为。拉康还表达了凝视的效果:透过它,光线被形体化;透过它――如果允许我像往常一样以肢解的方式使用一个词――我“被摄入像中”。想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