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发展方向

农药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发展方向

ID:31432604

大小:10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9

农药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发展方向_第1页
农药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发展方向_第2页
农药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发展方向_第3页
农药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发展方向_第4页
农药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发展方向_第5页
资源描述:

《农药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发展方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农药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发展方向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苏云金芽孢杆菌、BT蛋白的研究概况和微胶囊技术。针对微生物农药的一些抗性、稳定性、残效期等问题,BT蛋白与其他害虫方法结合使用和微胶囊剂将成为生物农药苏云金芽孢杆菌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关键词】生物农药;发展方向;苏云金芽孢杆菌;微胶囊技术  【Abstract】ThispaperintroducesthestudiesonBacillusthuringiensis,BTproteinandmicrocapsuletechnology.Inviewofsomere

2、sistance,stability,residualperiodofmicrobialpesticide,BTproteinandotherpestswithandmicrocapsuleswillbecomeoneoftheimportantdevelopmentdirectionofbiologicalpesticideBacillusthuringiensis.  【Keywords】Biologicalpesticide;Developmentdirection;Bacillusthuringiensis;Mi

3、croencapsulation  0前言5  在生物农药中,苏云金芽孢杆菌因其生产的规模最大,应用范围最广泛,在防治病虫害和粮食增产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自然也是最有前途的生物农药。但是生物农药苏云金芽孢杆菌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其抗性问题、稳定性问题。对与这些问题本文讲了BT蛋白及其抗性问题改进策略,以及增强稳定性和增加残效期生物农药的的微胶囊技术,并对其发展前景作出展望。  1生物农药苏云金芽孢杆菌与相关的抗性研究  1.1苏云金芽孢杆菌介绍  苏云金芽孢杆菌(学名:Bacillusthuringiensis,专著中

4、简称为Bt),又称苏力菌,是革兰氏阳性菌。由日本的细菌科学家石渡繁胤和德国的细菌科学家恩斯特?贝尔林纳分别于1901年和1911年各自在自己国家独立发现。贝尔林纳从患有叫做Schlaffsucht疾病的地中海粉蛾幼虫中发现该菌,并根据发现地命名。  外国在20世纪30年发现苏云金芽孢杆菌对玉米螟防治效果很好[1]。正因为如此,人们尝试将其开发成商品农药制剂。在1938年第一个用于防治地中海粉螟的商品生物农药制剂sporeine在法国上市。  1.2苏云金芽孢杆菌制剂存在的抗性问题和改进的策略  苏云金芽孢杆菌和化学农药一

5、样能够使昆虫对其产生抗性,但是我们可以采取策略对其进行防治,一般是与其他害虫控制方法结合使用。  1.2.1与真菌杀虫剂的复配  在苏云金芽孢杆菌和杆状病毒结合使用来杀虫的试验中,Navon发现其杀虫效果比单独使用明显增强。但是同时使用会产生拮抗现象,不利于杀虫效果的最大化。李新社研究了苏云金芽孢杆菌与白僵菌[2]和平沙绿僵菌[3]混配杀灭酒曲害虫大谷盗,得出在适宜条件,杀虫20天左右,效果最好。  1.2.2与害虫的自然天敌结合5  一般情况下害虫卵的寄生虫与苏云金芽孢杆菌具有高度的兼容性,使用苏芽孢杆菌不会对害虫卵起

6、伤害作用,利用这一原理,可以让苏云金芽孢杆菌与有害虫卵的天敌结合使用从而增强效果。  1.2.3与天然植物杀虫剂结合使用  一些天然植物自己分泌一些化合物能够抑制害虫的取食,如果使用这些化合物的植物杀虫剂在农作物身上,也可以减少害虫对粮食产量的损害。针对这些化合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BT和植物杀虫化合物的兼容性;(2)选择可以可以增强BT杀虫效果的植物杀虫剂用于微生物制剂;(3)通过对BT和植物杀虫剂不同时间交替使用可以克服害虫的抗性问题。  1.2.4与化学杀虫剂结合使用  化学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

7、虫剂和BT结合使用可以增强BT的杀虫效果,如氧化乐果、灭多威等。然而化学杀虫剂与BT的结合使用也有一些限制。如和化学剂结合使用的兼容性问题,以及化学杀虫剂的对害虫取食的影响从而减少对BT摄入量,而且结合使用可能对害虫的抗性问题不能够解决。  1.3微胶囊制备技术  1.3.1微胶囊技术介绍  微胶囊技术使用成膜材料将固体或液体的有效成分包裹起来的技术,目前是生物农药制剂型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种。这项技术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90年带取得了更好的发展。此项技术最先用于药物,后也用于医药、食品、农药、饲料、化妆品[4]等行业

8、。5  微胶囊使用的是天然或着非天然人工合成的一种高分子物质包膜囊壁,在物理、化学或物理化学的方式下将活性物质(囊心)包裹而成的一颗颗半透性或密封的微型胶囊。被包裹的活性物质与外界隔离状态使囊心活性不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只有在合适的条件下包膜被破坏掉,包膜里面的活性物质(囊心)才会释放出来,活性物质处于包膜中是是不会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