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可怕的“假装学习”

更可怕的“假装学习”

ID:31439502

大小:10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10

更可怕的“假装学习”_第1页
更可怕的“假装学习”_第2页
更可怕的“假装学习”_第3页
更可怕的“假装学习”_第4页
更可怕的“假装学习”_第5页
资源描述:

《更可怕的“假装学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更可怕的“假装学习”  当我们开始深度观察学情时,发现比“教师表演”更可怕的是“假装学习”,这是一种“表演”的新变种。在你来我往的课堂教学互动中,学生在“假装学会”“假装投入”“假装满足”“假装合作”……一切的表象看上去很美,但和真正学习无关。学生参与度高了,却是在“假装”学习。  没有人会欣赏那种矫情做作的“表演”。特别是公开课,表演意味浓厚的课足以让观课老师鸡皮疙瘩掉落一地。慢慢地,在评价声讨的热浪中,老师知道课堂教学真诚的重要性,即便一时半会儿无法戒除表演的欲望,或者有时候确实需要表演,也相对自然了。  

2、老师是成年人,趋利避害改得快。当教师这一头没什么可观时,我们很自然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学生上。所以,近来看到的评课,更多关于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描述。课堂评价经历了从“重教师”到“重学生”的可喜转变。学生的参与度,发言的质量,学习的状态,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评价参照,我们也从学生的改变上找到了教学进步的自信。学生是未成年人,改变得比成年人更快。这点,没有人怀疑。而改变的背后,有没有不变的支撑呢?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们开始深度观察学情,发现比“教师表演”更可怕的“假装学习”,成为“表演”的新变种。6  假装的动机很明显

3、,可能是为了配合教学进度,可能是为了取悦教师,也可能是长期在无效的教学中习得了一种类似学习但绝非学习的方法,多次反复已经成为习惯……  假装的后果让人不寒而栗,一旦进入假装状态,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就属于空耗时间且毫无进展,学生离开学校后依然无法独立,无法自学。  要知道“离开学校后所拥有的才是真正学到的”。一句话:如果只是在“假装”,那么课堂教学就是贻害其终身。  □假装学习究竟是什么?  从一个故事来认识。  股神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最喜欢讲述“普朗克司机的故事”。普朗克是191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

4、得者。得奖之后,他每天奔波于各个学府及社交场合,演讲他的理论。  讲了一段时间,给他开车的司机,听得熟烂。就对他说:教授呀,你每次都讲一样的内容,连标点符号都不带改动的。我都听熟了,这样吧,下次到慕尼黑,就让我替你讲吧,你也歇一歇。普朗克同意了。于是站在慕尼黑演讲台上的是司机,而普朗克却坐在车里。司机登台,对一群物理学家,洋洋洒洒地大讲一番。讲得跟普朗克一样,非常完整的内容。演讲后一个教授请教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听完问题,司机笑说:这个问题,太小儿科了,这样吧,我让我的司机回答一下。  查理?芒格说:知识有两种

5、,一种是知识,另一种是表演。许多人,并没有掌握什么知识,而是像普朗克的司机一样,只是学会了“表演”。这样的“表演”,就是“假装”在学习。  □学生为什么会“假装学习”呢?  事先明确一个观点:“教”不等于“学”6,我们的课堂教学研究,一直把砝码移向“教”,沉甸甸的“教法”研究结果撬起轻飘飘的“学法”研究空缺。当我们把“教会”和“学会”画上等号的时候,“假装学习”就成为必然。当然,“假装”的原因是多样且综合的,无法单纯推给某一个方面。借鉴法国学者安德烈?焦尔当的《学习的本质》,我们谨慎地从课堂教学方式上做思考辨析

6、。  1.传统的讲授法,没有真正的学习行为发生  先看课堂教学中最为传统的讲授法。教师传递知识、信息,学生的学习就是简单、机械地记录和接收。对于学习者来说,知识的获取是通过一个随时待命的、空白的、始终专注的大脑来进行,学习结果等同于教师传递的直接结果。这里,没有真正的学习发生,仅有信息的发出和接收的线性关系,所以很容易滋生“表演”:侃侃而谈,将知识信息复述地完整周全。  这样的“表演”很容易让教师产生“学习结果圆满”的错觉,给予表扬也就是鼓励此类“表演”。在多次的“刺激――反应”后,“不懂装懂,记清楚就行”成了

7、学生实质上学到的“本领”。  我们发现很多课堂强调“认真”“专心”,究其深层原因:讲授教学需要依托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这样的“假装学习”,成为学生的必备基本功。  我们看到很多学生在课堂互动时,分析文本能口吐莲花。什么“首尾呼应”“点明中心”“移步换景”等专业术语运用自如,教师不断表扬肯定,其实,这都是源自教师的信息,学生只是复述而已,真要追问,一头雾水,这就是最为典型的“假装学会,真在表演”了。6  2.学生在“训练”下,形成了条件反射  第二种是建立在“训练”基础上的教学,目前相对流行。特别是《义务教育语文

8、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对“实践”一词的过热推崇,让“训练”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训练方式的研究,训练项目的细分,训练结果的跟踪等,都成为课堂教学实施的核心部分。  结果,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问题一出就反应,任务一说就行动。好像很熟悉、很擅长,实际上这是由于训练的频数、强度,特别是参训的意识决定的,而能够在瞬间反应,更多的是在调用惯性思维,仅此而已。  这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