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对待别人的评价

怎么对待别人的评价

ID:31441544

大小:10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0

怎么对待别人的评价_第1页
怎么对待别人的评价_第2页
怎么对待别人的评价_第3页
怎么对待别人的评价_第4页
怎么对待别人的评价_第5页
资源描述:

《怎么对待别人的评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怎一个“愤”字了得!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文章在该单元主题“有志者事竟成”的观照下,讲述了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故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精神的赞美。  文本篇幅不长,但内容却关注了司马迁的一生,所以不少故事只是一笔带过,而这常常导致学生对文本理解浅尝辄止。为了避免学生感悟文本时蜻蜓点水,很多教师在文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发愤”

2、一词上做文章。确实,“发愤”是“文眼”,笔者发现,这篇文章怎一个“愤”字了得!  愤悱  《全唐诗》中收录王周的《自喻》,诗中云:“五岁禀慈训,愤悱读书志。”朱熹也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所以,“愤悱”就是一种状态,一种“积淀”的状态。而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1、2自然段就在描述司马迁这种“愤悱”的状态――不断积淀,成长为一位伟大的史学家。  1.黄河文化和英雄文化的孕育  文章开篇说:“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3、。”5这是文本中仅有的三处具体描写中的第一处,透过这段描写,我们仿佛看到黄河之畔,悬崖之巅,一位意气风发的少年……可以想象,大气磅礴的黄河文化给了司马迁怎样的滋养,而荡气回肠的英雄文化又在司马迁心中激起怎样的波澜。这自然为下文做好了铺垫。  2.父亲的影响和嘱托  文章在第1自然段中介绍了司马迁的父亲:“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他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这3000余年间的历史。”并把三处具体描写的第二处“献”给了司马谈,以“细节”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临终嘱托”的画面:“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

4、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让人动容。“受父亲的影响”“牢记父亲的嘱托”,让我们找到了司马迁矢志不渝的另一精神支柱。  3.读书游历和整理史料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崇尚的生活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也不例外――“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勤奋的身影更是跃然纸上:“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其中,“忙着”“走遍”等词,足以彰显司马迁在成为“伟大

5、史学家”的道路上付出的刻苦努力。  义愤  任何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看到别人蒙受冤屈,一定会义愤填膺、拍案而起、仗义执言,而从不会考虑自己的处境,也绝不会做出“落井下石”5的卑鄙龌龊的行径。司马迁就是这样的人:“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补充一些有关“李陵事件”的历史资料:这年夏天,汉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李陵随从。一次,李广带领五千步卒深入敌军,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

6、弹尽粮绝,不幸被俘。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纷纷指责李陵的罪过。司马迁却认为:“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贬低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汉武帝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

7、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摧残肉体和精神的腐刑。让学生真正明白“辩护”的勇气和“得罪”的荒唐。  悲愤5  这是怎样的刑罚?这又是怎样的耻辱呢?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这样描述:我因李陵之祸遭受这身心的摧残,深为邻里同乡耻笑,玷污了祖先,又有什么颜面为父母扫墓呢?即使再经历一百代,这份耻辱也只会越来越深重。我因此每天愁肠百转,在家里恍恍惚惚,若有所失,有时走出家门都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儿。每当想到这种耻辱,怎不汗流浃背沾湿衣裳?我简

8、直就是个宦官,连深山岩穴之中都没有自己的藏身之处!  遭受如此沉重打击,怎能不叫人悲愤交加、悲愤欲绝呢?“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这“残生”一词足见司马迁当时从心底流露出的悲凉,这“生不如死”的喟叹让所有善良的人们扼腕唏嘘。  发愤  生死抉择之际,一部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