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焚书坑儒”

浅谈“焚书坑儒”

ID:31448873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0

浅谈“焚书坑儒”_第1页
浅谈“焚书坑儒”_第2页
浅谈“焚书坑儒”_第3页
浅谈“焚书坑儒”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焚书坑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焚书坑儒”  两千多年前的秦朝第一次实现了大一统,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战乱。为了巩固与发展这个大一统的国家,秦朝的统治阶级采取了一系列的新措施。这些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然而没有改革是不流血的,秦朝的“焚书坑儒”就是一骇人的事件。但是“焚书坑儒”的发生以特定的时代为背景,影响有利有弊。今天的我们不仅仅要探究它的利弊,更要以史为鉴,从中寻找启示,古为今用。  一、从焚书到坑儒  秦始皇三十四年(即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嬴政在咸阳宫举行宴会,仆射周青臣颂扬始皇“自上古不及陛下

2、威德”。而博士齐人淳于越却言“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由此发生了一场“师古”还是“师今”的争论。  司马迁记载丞相李斯之言:“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4  李斯认为秦统一后的书生相互勾结否定现行政策,会使皇帝威信扫地,要求

3、除国家收藏的书籍和秦国的史书、医药、卜筮、农业的书籍外,把其他所有的《诗》《书》等诸子百家书籍和原来各国史书一律烧毁。这就是“焚书”。  第二年发生了“坑儒”。《史记》记载坑儒是由两个为秦始皇炼丹的方士侯生和卢生引起的。他们讨论“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方士们偷逃。消息传至秦始皇耳中,其勃然大怒,派人把咸阳城的书生拘捕,然后圈定了四百六十多个人将他们活埋。  “焚书坑儒”侵害了文人学士的既得利益,使百家争鸣的局面有所衰弱。正如老百姓为修筑

4、长城之事诅咒皇帝一样,文人学士对皇帝也极不满。  二、是进步?还是倒退?  “焚书坑儒”实际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剑的光芒刺伤了中国早期灿烂的文明:秦始皇的迫害阻抑了春秋战国时期特有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各派之间争论、批判、取长补短的思想碰撞与交织的现象渐渐消失,中国思想的黄金时代结束。同时,造成了当时人民敢怒不敢言的状况。这是专制的加强,人民的言论自由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了,使得统治者无法以人为镜而知得失。这进一步加深了人民的普遍憎恶,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不过另一方面,这把剑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上的发展增添了辉

5、煌。“焚书坑儒”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巩固秦王朝的中央统治。李斯在建议采取该措施时说的理由是极为充分的――“4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焚书坑儒”是为了防止书生们在学术上形成其他流派,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而施行的,这在一定时期内遏制了天下割据、混战的局面。并且“焚书”不是绝对

6、的。始皇帝留下了一些有实用价值的书,特别是关于医学、农业方面的书籍。这就使知识方面的损失在经济方面得以补偿。另外,中央权力的集中能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大规模地进行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这于早期中国而言是如阳光照大地一般的。  从横向看,我们不能妄下结论说焚书坑儒是对是错。但是放到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潮流中,在纵向看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其实是在中国这列火车的轮轴上添了点些微的润滑油。  三、我们能得到的……  假使秦始皇是在21世纪,这一科技发达、因特网遍地的时代下令“焚书坑儒”,结果会怎么样?也许网络上能因这一小

7、石子激起千层浪――言论会大爆发,无数网民会批判秦始皇摧残文化、侵犯人权。因而,我们可以得出那钳制思想、愚昧百姓的方法是与特定时代相结合的,无论是秦汉还是明清。那么,在今天,在文化多元化的大时代中,政府与人民应怎样做,才能促进中华文化的欣欣向荣呢?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只有法律才能真正保障民主与自由。  其次,国家与政府应充分利用群众的眼睛。如现在的“微博问政”4,政府的所作所为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参政积极性,使人民有更多的言论自由。官与民的互动,既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也有利于上级与下级思想文化的碰撞。这

8、样,是不是能以人为镜呢?  另外,作为文明古国,我们还担当着继承与发扬古国文明的重任。一方面要加强对古文物包括古建筑、古镇的保护,不能让过热的商业旅游破坏了其应有的宁静与应得的尊重(这既需要国家政府的政策和行动,更需要我们华夏儿女的素质与道德)。另一方面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颇具难度,却能够使古国文明大放光彩。  研究历史是为了更好把握现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