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的有效对话

浅谈课堂的有效对话

ID:31450997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0

浅谈课堂的有效对话_第1页
浅谈课堂的有效对话_第2页
浅谈课堂的有效对话_第3页
浅谈课堂的有效对话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课堂的有效对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课堂的有效对话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都占据着统领地位,同时辅之以问答式的教学。《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一种交往、互动,是精神领域的对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里所说的“对话”,已不是一般语言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它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已成为新的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我在这几年的实践教学中,也一直在摸索着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对话,让孩子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的去走进文本、体验文本。下面把我的几点做法跟大家探讨。  一、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和准备。  预习环节老师在

2、准备讲解一篇文章之前,必须让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预习过程除了去扫除生字词的障碍,教师还要善于归纳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读或者网络查询,先让学生对文本有个初体验,或者去接触下文本以外的东西,这些也许是课堂上老师没有过多的时间去讲解到的东西。例如:在教学《东方明珠》的时候,作为乡下的孩子,很多孩子没有亲身去看过东方明珠,也没有见识过黄浦江,那么在课前布置预习的时候,可以让父母协助老师,在网上找一些上海外滩和东方明珠塔的介绍或图片给孩子看看,孩子就对文本有了一个初体验,50个孩子心里装了50个不同的东方明珠塔走进课堂,为课堂的教学和精彩做好了

3、十足的铺垫。  二、课堂上,教师的每个问题都要经过提炼和预设。4  为了追求对话的有效性,作为引导者或者主要提问者的老师,你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精辟,或者一定要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功效。时常听到这样的课堂,老师问:“对不对啊?”“是不是啊?”“好不好啊?”这样的问题孩子都很热衷回答,回答起来也很自信,课堂貌似非常热闹,气氛也很好,可是我们回过来想一想,这样的问题能起到什么效果,也许请个幼儿园的孩子来,她也能蒙猜对一两个,所以我们课堂上一定要避免或者不用这样的是非问题。那么我们老师在上课前一定要反复的备课,反复的预设,预设出各种有价值的问题,

4、到时根据万变的课堂来选择适当的问题。例如我在教学《陈毅探母》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完成用“一边……一边……”造句的教学目标。我把问题分了4层次。①出示句子:他一边洗衣服,一边跟母亲谈家常。回答:陈毅做了几件事情?②回答:这两件事情是做完一件再去做另一件的吗?③回答:请小朋友想想,在我们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④回答:那你能学着课文中把你同时做的这两件事情,用一边一边把他们连起来吗?在课堂中我会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时增减问题,做些小改动,但是大概的路线是不变的,而且每个问题的阶梯目标是很明确的。  三、课堂上,要学会运用多种形式的问答4  

5、在课堂上,老师不管什么时候提出问题,也不管用何种形式让学生来思考问题,之前一定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孩子单独思考,以防孩子一开始就进入同桌讨论或者小组合作学习的状态,养成了依赖的心理,只在旁边静静的听,做一个复读机,课堂成了一部分孩子的学习战场,一部分孩子一开始就选择了自我淘汰,所以一定要留有孩子每个人单独思考的时间。在单独思考的基础上,为了使学生的回答有效,我们可以采用同桌讨论,小组合作的形式,这样做的好处一个增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生生互补,起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四、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教师一定要起好引导的作用。  课

6、堂上时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提出的问题是比较有效的,可是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收不住,凯凯而谈,越谈越广,以致越来越脱离文本,而老师为了体现课堂的自主性,学生的主体性,也不及时的把孩子拉回来,而是任由孩子漫无边际的讲,最后变成一堂不着边际的聊天课,课堂40分钟不是在为这篇课文服务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话应该是主题式的对话,对话的双方不是在两条平行线上滑行,而是围绕一个主题互相碰撞、不断深入、共同成长。例如:我在教学《这儿真好》这篇文章,我提问:云儿听了小熊的提问,它怎么做的呢?生答:它没有理它,变成了一棵树。接着就有孩子发出疑问声:为什么不

7、变成一朵花呢?接着就不同的声音越来越多了:为什么不是美美的食物呢?不是玩具呢?……课堂上孩子能有不同的声音是好事,也是值得鼓励的,说明孩子是在积极参与课堂,但是这些问题跟课文的主题没有太多的关系,也不是我们需要花过多时间纠结的地方,在这时老师不能允许孩子花太多的时间纠结在这个问题上,老师就要适时的引导孩子:孩子们,你们都是爱动脑子的好孩子,你们的问题作者听到了,他很高兴,他把你们的答案都写在了课文中,不信我们接着一起来往下读。这样不仅吸引了孩子往下学的兴趣,也很好的把孩子拉回到文本中来。  五、拓宽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内涵4  经常会

8、碰到这样的情况,老师上的一头热,讲的天花烂醉,甚至自己都已经沉浸在文本里了,自感学生已经能理解课文了,可是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都是那么肤浅或者不能深入去挖掘文本的内涵。对于这样的情况,我想不是老师讲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