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综合思维看长平之战李有有

用综合思维看长平之战李有有

ID:31452263

大小:10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0

用综合思维看长平之战李有有_第1页
用综合思维看长平之战李有有_第2页
用综合思维看长平之战李有有_第3页
用综合思维看长平之战李有有_第4页
用综合思维看长平之战李有有_第5页
资源描述:

《用综合思维看长平之战李有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用综合思维看长平之战李有有  【摘要】长平之战(公元前262―公元前260)是发生在战国时期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之间最重要的一场决战。战争经历了两年多的对峙和两个月的残酷杀伐,最后秦国以“死者过半”,赵国全军覆没的结果结束战争,极大的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千年之后,再次翻开史料,面对惊心动魄的杀伐,我们思冷静地再次考这场战争,不做任何假设,只想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再次审视这场战争。  【关键词】长平之战;外交  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即庙堂的运作能力  秦国:秦昭襄王53岁,及位第45年。前面经过了多年的察政参政,到公元前266年

2、亲政,昭襄王个人方面性格成熟稳定;赵国:赵孝成王23~28岁①,公元前265年及位。长平之战时只有4年的执政经历,赵孝成王个人的思想性格肯定是没有秦昭襄王成熟的,所带领的赵国其庙堂的稳定和运作能力是不能和此时的秦国相提并论的,其对举国大战和国际形势的判断与秦国相比存在不足。  有两个细节可以从侧面反映当时两个国家对这场战争的认识。其一是战争之初,廉颇只带领五万赵国本土士兵去长平之地驻防,而在赵国接手上当的同时秦国则发兵四十万②去争上当之地。由此可见,秦赵庙堂此时对于长平之战的重要性认识不同,战前的准备也有差异的。其二是秦国反间计的得

3、逞侧面反映了赵国庙堂的运作能力比不上秦国。5  经济因素:此处所言经济因素即支援持久战争的后勤能力  此时的秦国有长期经营的关中平原,有经营了半个多世纪的四川盆地和新近取得的汉中盆地的局部地区和太行山南端的河内三角洲(“南阳盆地”),同时占领了当时的冶金中心宜阳铁矿。但是赵国只有东部是占据了华北平原的局部和西北的河套平原,又因为河套平原是秦赵和匈奴三方冲突的地区,能够为赵国多大程度的提供战争的后勤给养是有待商榷的。所以赵国粮食的供给和兵器的供应能力与秦国有着巨大的差别。战争僵持到最后,赵国曾向齐国借粮食,可见当时赵国的经济生产已经经

4、不起长期对峙所带来的消耗了。  外交因素:外交因素即两个国家对可能干预战争的其他五国所采取的措施  早在战前,才华横溢的范雎就对秦国的外交政策做了精心的布局,他提出来的“远交近攻”的政策又被昭襄王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反观赵国,虽然在战争前后也进行了细致的布局,但是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对峙阶段,就有齐楚的作壁上观,有韩魏的阴奉阳违,有燕国的突施冷箭。即便是在战争最近艰难的时候,去齐国借粮也没能取得成功。所以外交对这场战争的权重是不可低估的。  军事因素:此处的军事我们只谈军队的素养和将领的差异  就军队的素养而言,在公元前270年“

5、瘀与之战”5以外,秦国将注意力转向韩魏楚,并且从不间断地在进行着规模相当的战争,但是在此前后的20年当中,赵国除了和北部的匈奴有过规模战争以外,在中原地区几乎是没有规模战争的。一支长期作战的军队和一支相对而言处于和平当中的军队,其战斗力肯定是有差别的。  从将领的个人素质而言,白起和赵括都是绝对的军事天才,但是白起少年从军,昭襄王13年已经是秦国的“左庶长”③,长平之战时,白起拥有至少34年战争指挥的丰富经验和在战争中锤炼出来的刚毅稳重的战争观念。  文化因素:此处文化特指影响军队战斗力和农业生产力的制度  在战前的近百年时间里面,

6、秦国和赵国都进行了生产制度和文化制度的改革,但是秦国的商鞅变法是彻底的,其涵盖了农业生产,军事建设等各个方面。尤其是军功授爵制不但打破了贵族和平民的界限,还极大的激发了战场上士兵死战的决心。其制度在之后的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得到了全面执行。赵国赵武灵王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军事领域,虽然强化了军队的战斗力,但是并没有打破贵族和平民的界限。而且生产资料分配等经济制度也没有全面改变。所以面对秦国的战争机器的时候其局部“木桶短板效应”就暴露出来了。  地理因素:此处地理因素有部分是推测,并没有准确记载  从战术指挥的角度讲,地形因素无疑是这场

7、战争的亮点。根据后来考古的材料分析,长平之战决战前的对峙阶段,秦赵之间以丹水为界,各自占领有利地势,对于双方来说形势是一样的。但是在赵括发动进攻的时候,白起用诱敌深入,迂回包抄的策略,快速的占据了丹水两岸的战略高地,利用上党高地的地形将赵军分割,各个击破。能够有效灵活的利用地形,则体现了一个身经百战的指挥官临场应变水平。5  其次由于战国初期的大规模交通建设,此时全国各地的交通已经有了全面的进步,这对于秦国在战争僵持阶段的长途粮食运输也一定有积极影响。  两千多年后我们再读文献,深思这一场旷古绝今的战争,我们不做任何假想,也不为任何

8、一个历史人物定性。只希望能在读书思考的背后树立两个观点:  第一,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理,不可不察也。”我们悲悯悬釜而炊、血流漂橹的战争戕害,也反对恃强凌弱、巧取豪夺的霸权、内忧外患的危机,同时更应该珍惜来之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