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析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析

ID:31452762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0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析_第1页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析_第2页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析_第3页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析  摘要: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存在着教学目标取向消极、教学内容与个人和社会需要脱节、教学方法僵化、课程考核不合理、教学效果差等问题,大大降低了心理健康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理论概述;课程改革  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E.P.Seligman)教授发起了一场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和解决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认为可以通过对人类自身拥有的积极力量进行挖掘与应用,借以维护人的心理健康,同时构建人自身积极的力量,不断促进和提高人的身心健康。  一、积极心

2、理学理论概述  当前积极心理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与方向:第一,积极体验研究。高兴、希望、满足、幸福感、乐观等都属于积极体验的范畴,它是指个体能够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第二,积极人格特质研究。能力、勇气、才能、毅力、洞察力等均属于积极的人格特质。主要研究它们的作用以及形成、发展过程。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激发和强化个体的某种能力,促进个体的积极体验,逐渐养成习惯,可以培养人的积极特质。第三,积极组织系统研究。个体的积极体验和个人特质的形成依赖于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它可以为个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4  二、当前高

3、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我国各高校均在日益严重的学习心理问题的现实压力下,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加之缺乏国家层面的有效指导,无论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设计,还是教学方式方法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还深受消极心理学的影响,高校心理健康课一直处于“解决问题”的模式,而缺乏对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  1.消极的目标取向  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目标,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都基本以现有的心理学研究为基础,从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碰到的心理问题入手,帮助大学生解决问题。这样的教育目标及教育方式

4、忽视了大学生健康、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而且很容易导致学生更多地关注自身存在的消极情绪,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也不利于心理素质的培养。  2.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脱节  目前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在内容与设计上与学生的需求有一定程度的脱节。进入大学的学生群体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学生心理是健康的,基本不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它们迫切需要的是如何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方法,而不是如何解决心理问题的办法。  3.教学方法老套、僵化  按照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有意义的治疗必须是能够引起个体的积极体验。但是,现实情况是由于课时不足、场地限制等原因,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然没

5、有摆脱“理论说教”4的教育方法,理论和基础知识讲授过多,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地“听”并且接受老师的知识灌输。尤其是“大班课”“选修课”,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更低。  4.课程考核不合理  当前,高校对于心理健康课的考核方法基本可以归结为两种,“考试”和“考查”。“考试”即在课程结束后,由任课老师给每位学生发放一份试题,按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考核。“考查”即在课程介绍后,由老师或学生自主选择一个主题,提交一篇论文。根据实际操作经验,这两种考核方式均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人的心理具有内隐性,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也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因此,课程考核以考试或

6、考查的方式进行均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5.教学效果差  按照消极心理学模式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课产生误解,以为自己没有心理问题,所以不必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误将心理看成心理不健康的代名词。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心理疾病,因此,思想上对心理健康课极不重视,再加上老师讲课枯燥、课程考核方式简单等原因,导致当前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比较低下。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塑  1.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积极向上的教学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转变以“心理问题为中心”4的观念,而以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为目标

7、,把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总目标,而不是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积极人格的塑造上,不仅可以预防消极因素对自身造成的伤害,更促进了个体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  2.完善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应该包含以下几点:保持智力正常、自我意识明确、情绪积极、人格完整、意志健全、人际关系和谐、适应能力强、行为恰当,而不仅仅是没有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应该放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上。  3.转变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何一种理论和方法要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都必须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学习压力的情况下,

8、以学生个体的直接经验为中心,使学生经过认知―体验―领悟环节,将外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