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愧感在惩罚教育中的价值及其运用

羞愧感在惩罚教育中的价值及其运用

ID:31453575

大小:10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10

羞愧感在惩罚教育中的价值及其运用_第1页
羞愧感在惩罚教育中的价值及其运用_第2页
羞愧感在惩罚教育中的价值及其运用_第3页
羞愧感在惩罚教育中的价值及其运用_第4页
羞愧感在惩罚教育中的价值及其运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羞愧感在惩罚教育中的价值及其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羞愧感在惩罚教育中的价值及其运用  摘要:自倡导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人格、严禁体罚以来,人们谈“罚”色变。惩罚教育不等于体罚,其在教育中有自己的作用。惩罚教育的实质是为唤起学生的羞愧感以防止纪律丧失权威,重塑规范的神圣性,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羞愧感在惩罚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理解羞愧感与惩罚教育的关系,如何运用羞愧感以实施惩罚教育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所在。  关键词:羞愧感;惩罚教育;纪律;权威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057-02  现代教育提倡尊重学生的人格和生命,以学生为本,严禁体罚,这是教育的一大进步。惩罚

2、不等于体罚,惩罚教育之所以会遭人诟病,是因为其使用的不恰当性。在教育实践中,很多惩罚的方法并没有具备教育意义,没有引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在道德教育中,以道德情感的激发来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是重要一环。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目标设定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就被列为第一目标。因而,惩罚教育应引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做到真正的育人以德。  羞愧感作为道德情感的一种,在惩罚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惩罚教育的实质并不是要以增加学生的痛苦或引发学生的恐惧来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唤起学生的羞愧感以纠正自己的不当行为才是惩罚的本质目的。7  一、何为羞愧感  羞愧感,又称羞耻感,它是行为主体对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有

3、悖于自己内心赞同的道德、伦理、标准、规范、价值观等时产生的一种带有不光彩、不体面体验的情感。根据这一定义,至少可以得出三点:第一,羞愧感作为一种人的情感要素,并不是天生就具有的,而是在道德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羞愧感的发生应与主体对自己的行为认识度相关,也就是在主体具有自我意识后才逐渐具有的一种情感。第二,羞愧感应是一种社会化的情感。一个人对道德规范的认知首先是建立在社会道德规范之上的,无论如何也逃脱不了社会对其的影响。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行为主体逐渐发展出羞愧感。因而,在这个过程中的各项因素,比如环境、舆论等都是影响羞愧感的重要条件。第三,除了在社会化的影响之下,行为主体对道德规范

4、的认同是至关重要的。羞愧感作为一种情感,所能引发的应是能触及人内心的。因而,主体的认同度也是引发羞愧感的重要因素,否则也只是阳奉阴违。  羞愧感和人的其他情感因素一样,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单就羞愧感来说,并没有好坏之分。一些心理学研究认为羞愧感是一种负面的情绪,是人对自我的欺骗和隐藏的方式。但是羞愧感对自我的意识,能使主体向自我完善的方向发展,使人成长。例如古代的很多仁人志士就是在遭遇羞耻时,才迸发出能量,得以名留青史。因而,对羞愧感进行有效的正面引导,才能充分发挥羞愧感在教育中的作用。  二、惩罚的实质7  要弄清羞愧感与惩罚的关系,就要厘清惩罚的实质。法国教育家涂尔干在《道德教育

5、》中对惩罚进行了充分的论述,认为“惩罚的本质功能,不是使违规者通过痛苦来赎罪,或者通过威胁去恐吓可能出现的仿效者,而是维护良知”,“防止纪律丧失权威”。在涂尔干看来,纪律被赋予了道德权威,如果当这种权威受到侵犯时,没有对违规行为进行惩罚的话,那么纪律所拥有的权威也将逐渐被侵蚀直至全部崩坏。因而,教师有必要对纪律的权威进行维护,处理这种不良行为,以恢复对纪律的尊重。  要重塑纪律的权威,就要让学生深刻体验到自己的不良行为,引发对责难行为的感受。涂尔干也指出,惩罚要具有教育意义,要能够唤起由过失引发的情感。在道德教育中,无论采取哪种教育手段,都应与学生的情感体验联系在一起,惩罚教育也不

6、例外。因而,惩罚教育就是要唤起学生内心的羞愧感,发现自己当前的不当行为与自己曾经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存在的落差,以羞愧感这种道德情感来维护良知,树立纪律的权威,使学生重塑对道德权威的敬畏。那么,羞愧感是如何发生的呢?这是我们接下来必须了解的问题。  三、羞愧感的发生机制  对于羞愧感的发生机制的认识是如何运用羞愧感以促进惩罚教育实施的重要前提,掌握其产生的条件才能有针对性地发挥羞愧感在惩罚教育中的价值,从而开拓实施途径。  (一)自我意识的产生7  羞愧感作为人的一种情感,它并非是天生具有的,而是跟主体的自我意识相关。一个人没有自我意识,就不会产生羞愧感。有实验表明,儿童在早期阶段,还

7、没有羞愧感。在一岁儿童的身上只有恐惧感;在三岁时,儿童出现了萌芽状态的羞愧感,只是这个阶段的羞愧感更多的是一种外露的表现,需要成人的刺激;到学前期时,儿童已经不需要成人的刺激,能够认识到行为的不当而感到羞愧。儿童只有在具有自我意识之后,形成了自尊感,才能够认识哪些是适当行为,以此为参考认识自己的不当行为。  (二)舆论环境对羞愧感的影响  前苏联德育心理学家库尔奇茨娅曾经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情境来研究儿童的羞愧感。在实验中,大多能令儿童感到羞愧的情境,都是在有他人在场的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