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试题为难了孩子

莫让试题为难了孩子

ID:31454088

大小:10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0

莫让试题为难了孩子_第1页
莫让试题为难了孩子_第2页
莫让试题为难了孩子_第3页
莫让试题为难了孩子_第4页
资源描述:

《莫让试题为难了孩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莫让试题为难了孩子  开篇先请老师们来做两道题。请不要误以为这是中考题或高考题。这的的确确是我县小学三年级期末统考中的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5.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写出成语(每个空只填一个)(6分)  田野十分辽阔,。直到那葱绿的平原的尽头,也看不到任何其他的树木。只有这两株远远分隔着的树,地伫立在田野中。它们的树枝,仿佛是些用来丈量这旷野的奇怪的标尺。  二、课外阅读。请认真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按要求做题。(20分)  美丽的南沙群岛  传说仙女下凡时,在辽阔的南中国海上撒下了一串串晶莹的珍珠,这就是美丽的南沙群岛。  南沙群岛位于祖国的最南端,二百多座岛屿、礁盘星罗棋布。

2、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美丽的南沙群岛》全文,只是把第一自然段分成了两个自然段。略)  1.上文第二、三、四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请分别概括出来。(9分)  2.文章开头从一个传说写起,你认为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5分)  3.请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你读了下面句子的感受。(6分)  ①4茫茫南沙,汇入了祖先搏击风浪的汗水;片片岛屿,留下了祖先生息繁衍的烟火。  ②碧波浩渺的南沙海域,连浪涛都是美的,每一个浪头都托起洁白的浪花,一团团,一簇簇,仿佛是欢迎的人群在挥舞着花束。  不查资料你能作出正确答案吗?你是不是感到有些匪夷所思?如果再查一查短文的出处,可能你会更加

3、匪夷所思。  第一段文字出自保加利亚作家埃林?彼林的散文《孤独的树》的第三自然段(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0课《幸福是什么》也是他的作品,是一篇童话)。原文是:  “田野十分辽阔,直到那葱绿的平原的尽头,也看不到任何其他的树木,只有这两株远远分隔着的树,形影相依地伫立在田野中间。它们的枝丫纵横交错,仿佛是些用来丈量这旷野的奇怪的标尺。”  《孤独的树》叙述了两棵树由树籽长成大树的过程,意境深远,文笔优雅而抒情。对成年读者来说是美文。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却晦涩难懂,更不用说断章取义,只选取其中的两句话了。第一个空“一望无际”,学生联系上下文能够填上。后面的“形影相依”“纵横交错”就“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4、”了。因为刚上三年级的孩子,既不知道“伫立”“丈量”“标尺”是什么意思,更不知道四字词语和成语有多大的区别,老师又不允许空着不做,就只好乱填了。4  第二题所选的阅读材料《美丽的南沙群岛》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第二篇课文。按理说三年级上学期他们学过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似乎选文很适合学生课外阅读。但《美丽的南沙群岛》是一篇讲读课文,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用两节课的时间才能完成。现在拿给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来读,仅文中大量的四字词语学生独立朗读、理解起来都相对困难,何况在短短的几十分钟考试时间里理解全文,完成习题,阅读障碍可想而知。  再来看看阅读材料下试题的难度。第2小题“文章开头从一个传说写起,你

5、认为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题目要求很明确,就是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刚上三年级的学生能分析出什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中年段的阅读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对高年段的要求才是:“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让低段的学生做高段的试题,他们怎能做得出来呢?  第3小题“请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你读了下面句子的感受”:“茫茫南沙,汇入了祖先搏击风浪的汗水;片片岛屿,留下了祖先生息繁衍的烟火”“碧波浩渺的南沙海域,连浪涛都是美的,每一个浪头都托起洁白的浪花,一团团,一簇簇,仿佛是欢迎的人群在挥舞着

6、花束”。文中恐怕没有比这两个句子更难理解的语句了。“搏击风浪”“生息繁衍”“碧波浩渺”这三个四字词语的意思,三年级的孩子仅靠联系上下文是很难弄明白的。字词障碍扫不清,理解内容难上加难。一般来说,要想说出句子的含义或读了句子后的感受,就必须做到熟读全文、理解内容并有深层次的感悟。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在考试规定的时间里,学生连文章内容都读不明白,还怎么能回答出读后的感受呢?  或许,岁月的流逝让出题老师淡忘了自己的童年。百分试卷,这两个题就占了26分。遇到这样的试题,学生的成绩可想而知。4  客观地说,小学语文书面考试作为检测学生语文学习成果的评价方式之一,其命题方向与方式直接关系着考试作

7、用的发挥,一定程度上具备教学导向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但这样的命题又能考察出什么呢?仅仅就是为了难倒学生吗?  一份质量比较高的语文试卷,应该是既客观地反映出一个阶段学生语文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本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