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数形结合思想论文

高考数学:数形结合思想论文

ID:31462928

大小:5.83 MB

页数:80页

时间:2019-01-10

高考数学:数形结合思想论文_第1页
高考数学:数形结合思想论文_第2页
高考数学:数形结合思想论文_第3页
高考数学:数形结合思想论文_第4页
高考数学:数形结合思想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数学:数形结合思想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数形结合思想论文(11篇)目录Ⅰ、新课程高一数学教学中的“数”与“形”Ⅱ、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处理一类对称问题Ⅲ、联想为媒-----催化数形之结合Ⅳ、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解题应用技巧Ⅴ、中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及实施Ⅵ、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Ⅶ、浅谈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几点应用Ⅷ、数形结合在不等式中的应用Ⅸ、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应用篇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高考题选讲Ⅺ、2010届新课标数学考点预测: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Ⅰ、新课程高一数学教学中的“数”与“形”潘晔晨嘉兴市第三中学摘要:以往的“数形结合”大多出现在教师的习题课中,以灌输为主,这并

2、不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应寻找一种办法,能使学生在上“数形结合”的习题课之前就自主地发现数形结合的存在,并自然地使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题。关键词:新课程高一数形结合一、“数形结合”的重要性“数”与“形”作为数学中最古老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直就是一对矛盾体。正如矛和盾总是同时存在一样,有“数”必有“形”,有“形”必有“数”。华罗庚先生曾说过:“数与形本是相倚依,怎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切莫忘,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切莫分离!”寥寥数语,把数形之妙说得淋漓尽致。“数形结合”作为数学中的一种重要思想,在高中数学中占有极

3、其重要的地位。关于这一点,查查近年高考试卷,就可见一斑。在多年来的高考题中,数形结合应用广泛,大多是“以形助数”,比较常见的是在解方程和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问题、求复数和三角函数等问题中,巧妙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效果事半功倍。二、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形结合”如此重要的数学思想自然一直被作为重点贯穿于每位数学教师的教学中,笔者发现近年来关于“数形结合”的论文也是数不胜数,但其内容大多是一些可以用数形结合巧解的例题。笔者认为在讲解练习时强化“数形结合”固然是一种常用的有效的方法,但是也有缺点,就是学生是否能在老师提示之前自己想到“数形结合”的解法,如

4、果不能,需要靠老师的提示完成,那么下次学生在碰到可以用“数形结合”巧解的题目时,是否还能想到要用“数形结合”来解。如果说需要强化多次才能使学生掌握这种方法的话,那么需要强化几次强化多久才算够?在课时安排非常紧张的高一阶段能否抽出大量时间去单独讲“数形结合”?如果学生在大量基础内容集中的高一阶段没有掌握好“数形结合”的话,是否会影响到后面的数学学习甚至高考?种种时间上的限制和教学策略上的缺憾使得“数形结合”这一重要数学思想即使只被当作一种解题方法都不容易实现,更别说把它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去指导学生理解数学的结构。“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作为一个高中

5、数学教师,笔者对此的理解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所以,对于上面提到的问题,笔者认为:1、数形结合必须要讲,高一开始就要讲。2、应对以前的灌输式教学作一些调整,具体策略是在平时上新课时就有目的地铺设一些细节使学生深入了解“数形结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老师提示用“数形结合”的解法前就自己想到用“数形结合”解题。三、关注细节,让学生主动“数形结合”笔者在去年所教的2008届毕业班学生中,发现一个普遍的问题:一些能用“数形结合”巧解的题目,在自己做题时却想不到用“数形结合”,等老师提示后才恍然大悟,但下次再碰到却还是想不到要用“数

6、形结合”。笔者认为,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老师肯定是有责任的。问题应该是出在前面两年打基础的时候。所以这次教新高一时,在平时上课中(包括新课和习题课),有目的地强化了一些细节,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步,在新课中“数”、“形”并进,让学生见“数”想到“形”,见“形”不忘“数”。例如:在必修1第一章“集合”内容中,除了在数集运算中借助于画数轴解决外,还要重视韦恩图的运用。韦恩图作为集合的第三种表示方法,往往容易被学生忽略,如果老师上课时多用用韦恩图来处理集合的交、并、补等运算,学生就会感受到问题一旦形象化了,运算会很方便。在必修1第二章“函数”内容中,在解释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这

7、对反函数时,除了像书本上那样讲之外,再增加一种“形”上的解释。即把一张画了指数函数图像的薄纸翻转过来从反面去观察,从而发现对数函数。在这一过程中(如图1所示),学生感受到了轴和轴的对调,以及互为反函数的两函数图像关于直线对称的性质,更好地理解了反函数的形成。正面翻转背面(图1)在必修4第一章“三角函数”内容中,多多强调函数图像的作用,例如在三角函数值比较大小、求三角函数最值等题目中,尽量多用画图的方法解决。在必修4第二章“平面向量”内容中,由于向量同时具有“形”和“数”两个特点,是数形结合的桥梁,所以向量的题目往往有“数”和“形”两种解法。讲解例题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