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优秀作文十二篇-肩膀

高考优秀作文十二篇-肩膀

ID:31464303

大小:102.00 KB

页数:33页

时间:2019-01-10

高考优秀作文十二篇-肩膀_第1页
高考优秀作文十二篇-肩膀_第2页
高考优秀作文十二篇-肩膀_第3页
高考优秀作文十二篇-肩膀_第4页
高考优秀作文十二篇-肩膀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优秀作文十二篇-肩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考优秀作文汇编之“肩膀”(2006辽宁卷)资料.资料.资料.目录(一)肩膀2(二)肩膀5(三)肩膀7(四)肩膀10(五)肩膀12(六)肩膀15(七)肩膀17(八)肩膀19(九)肩膀21(十)肩膀23(十一)肩膀—东坡肩25(十二)肩膀—亲情之肩27以《肩膀》为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体裁不限。资料.(一)肩膀隔世的赞叹与追寻吹不尽大漠的青冢黄沙遥远的一滴桑梓泪揉碎了,飘散于蒙古草原上曾经那披着薄纱的娇柔臂膀扛不住汉家王朝的雄雄霸心一曲塞外赋,清晰了一个女子悲烈的形象朔漠久久为其歌唱,而我感黄昏伤逝一缕昭君孤寂的芳尘——题记

2、当读完翦伯赞对于“青冢”的历史溯源与探究后,我知道了什么是历史,什么是一段由女人肩膀扛起来的历史,这种对于历史厚重与女性历史价值的回归思考是从其开始也最终归于其的。“举案齐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女性的价值,在昭君这个人物上获得了颠覆,可以想象汉王朝在大败匈奴后,是否会想起这个扮演“和亲”资料.主角的昭君,并终以最正视的眼光久久铭记之,答案既是肯定又是否定的,前者是基于她的确是为汉王朝争取了喘息的机会进而得以消除匈奴之患,而后者是因为“儒学至上”的汉王朝将传统的伦理纲常发挥到了极至,她将青春付以一纸“和亲”的皇命,她不知自己已是一颗案上的棋

3、子,丧失了自我,任天子摆布——多少年后人们还是在瞻仰她衣冠冢时会迷惑,昭君葬于何处?杀敌无数战功卓著的卫青有正式的墓地,且汉代历代帝王有着壮观的王陵,对此——已心不安。然他们己经被历史的风沙湮没,而那谜一样的墓地却在瞻仰者的心中完整了一个完美的形象——公元前33年那个被簇拥在车毡队马下,肩负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到达漠北的昭君,那个客死塞外大漠,一缕绝世的芳尘被故乡后人牵引到秭归的庙中安息——一个疲惫的灵魂,一个被屈辱和亲深深扎进大漠的树,干枯着一个民族心中久久不能删去的隐痛。拥有绝世才能的她应有一段虽未被历史提及却浪漫

4、依旧的爱情与生活,只因“历史”让她的绝美变成一种肩负、一种责任、一种希望,于此这美也美得更加凄丽更加恸彻心扉,伤逝之余也多了几分哀惋与感叹,“片片红颜落,双双泪眼生”,或许东方虬的《昭君怨》以后人的感悟赋出了她的真心——“何须薄命妾,辛苦远和亲?”后人再舞文弄墨也只是枉然,因为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宿命,这就是一个人的历史责任——无论以何种形式:古徽州的道道贞洁牌坊背后镌刻着多少孤独怨妇的泪水,却将“传统伦理”演绎得冠冕堂皇——但却不免伤痛。但是她们在那个时代维护了传统,传承着传统,那是她们的责任,是她们柔弱的肩膀上不得不烙下的历史痕迹——

5、资料.少一些辛辣的讽刺,多一些感怀的伤逝之情,于历史中去追寻那一缕散落的芳尘吧……风又起,沙满天,青冢依旧,昭君肩上那扛下历史的烙印——我看得清晰!【点评】:本文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肩膀”的含义,从王昭君这么一个弱女子入手对“肩膀”进行独到的分析。从行文风格来看,可见作者语言功底的深厚以及思维的理性与开阔,从开篇到结尾,娓娓叙来,让人感觉清晰而自然。作者表达了自己对昭君的伤逝,元帝的一道圣旨便让昭君这个绝世女子香消玉殒,谁人怜惜?而从元帝送昭君和亲的目的来看,她只不过是一种政治的牺牲品,从这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独到的“伤逝”。最后一段与段首

6、呼应,更加增加了一种哀伤的气氛,使全文的感情基调更加突出!资料.(一)肩膀丰子恺先生有一幅漫画:一个行人,微弓着腰,担着沉甸甸的行囊,独自在山路上逶迤而行。“一肩担尽古今愁”,这是画的题目。亘古以来,因人类的智慧、愚笨,愁便似喷发的火山熔岩,层层堆叠,凝住,冷却……人世间,有人肯一肩担尽古今愁,这是何等的气概!又是何等的悲壮!也许还有些许的无奈……历史的长河翻滚着,是李白吧,“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但他愁的是遭贬的不幸,来这岸边借酒消愁。是李煜吧,“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他愁的只是小家园的悲哀,最后南唐后主只能结束

7、于一杯毒酒。是李清照吧,“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但她只是愁思念的绵绵无期!有谁愁的是旷世的悲哀?有谁愁的是古今的灾难?他们在这岸边徘徊、沉吟、挥泪,历史在岸边的礁石上刻下了他们不朽的名字。资料.三闾大夫停留过,思考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他情怀的写照吧!举身赴汨罗,这是他愁绪的延续吧!我看见了他的悲哀,看尽了他的痛楚,他默默地走开,却留给后世以悲壮! 鲁迅先生停留过,他用铁一样的笔杆批判着,弃医从文的选择是因为他在忧愁,他的肩上有着自古至今的愁!“人吃人”的社会是他批判的:“救救孩子”的呼吁是他发出的:“横眉冷对

8、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留给后人的思索。因为他无所畏惧,所以他会承担这无尽的愁,给世界一个解释!“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多少人的愁穿越时空,绵延至今;有多少人的愁承前启后,亘古不衰?是啊!他们还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