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文本细节 彰显文化气息

品读文本细节 彰显文化气息

ID:31491198

大小:10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12

品读文本细节 彰显文化气息_第1页
品读文本细节 彰显文化气息_第2页
品读文本细节 彰显文化气息_第3页
品读文本细节 彰显文化气息_第4页
品读文本细节 彰显文化气息_第5页
资源描述:

《品读文本细节 彰显文化气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品读文本细节彰显文化气息  一、品读文本,说教材  《风筝》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作家贾平凹的作品,主要写童年时,“我”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近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清新、自然,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无拘无束的快乐,又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的憧憬。文章字里行间自始至终充满童真童趣,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摸其物。叙述时,文章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其中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突出特色,文中孩子们的心情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着的。文章

2、结尾是开放式的,意味深长,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探究文本,说背景  风筝从春秋起始后,就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内容。它常常与神话故事,花鸟瑞兽,吉祥寓意相融合。对儿童来说,风筝是奔跑,是欢笑,是自由,是惬意,是释放童真和梦想的象征物。作者写风筝,既写了“我们”6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失去风筝时的伤心。文章充满着童趣,表现了孩子们的灵性。风筝是我国的一种特有的传统文化现象。因此,当一种物件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时,那么,不同的人都会从其身上找到某种独特的精神寄托。孩子们用风筝书写游戏和快乐;成年人用风筝诠释岁月和生活意

3、义。这些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加以渗透,以提升课文的文化品位。  三、琢磨文本,说备课  本篇文章位于课本第三单元,其单元主题为“心中的秋天”。细察编者的意图,教学时要做到:1.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并引出秋天里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做一些铺垫;2.体会作者的情感发展和变化,以呈现文本的文化背景。因此,可以这样定位教学目标:认知上,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理解部分新词;技能上,读懂课文内容,能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句子,体会作者是用怎样的

4、手法来反映秋天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情感上,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捕捉文章的文化意向,悟出作者以风筝抒发友情、亲情,寄托对往事的怀恋,对未来的憧憬,对幸福的追寻。教学重难点是,抓住文中心理描写的语句,体验童年生活欢乐,品出文章遣词造句的精巧。  四、贴近课改,说理念6  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的情感栖息地。让语文课堂充满情趣,这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也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需要。风筝,在文本中是一种物化后的文化意象。教学中,因为作者、教师、学生的年龄、身份和心境不同,对这种物化后的文化意象的理解也不相同。教学时,教师要着力构建

5、情趣的、梦幻的学习环境,努力使文本视野和学生视野在课堂多维度对话中交融,推动学生构建多重视野,唤醒他们的个体灵性。这样,有利于促使学生洞察课文所创设的文化意境,吸收文本文化的气息,还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情感的特殊性升华到更高层次的普遍性,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高层次的语文教学应该追求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教学情境中,学生在认知上常常会出现自己已有的风筝故事与文本中的风筝故事产生的认知上的差异,造成“陌生化”的思索链。这思索链恰好是思维的触发器,它会吸引学生多方位地对文本语言文字进行推敲、涵咏。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析文本,这样才会捕抓到

6、文本内涵,明确风筝的文化意义,从而构建风筝蕴含着的“希望、幸福、理想和快乐”及蕴含着的“亲情、友情、乡情、爱国情”。这样,教学就达成了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文化素养的目标。  五、遵循规律,说程序  1.古诗引入,奠基课堂文化意蕴。(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就叫――《风筝》。来,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课题。“风”的第二笔是横斜钩,“筝”是个形声字,上形下声。过去人们做风筝一般用竹片做骨架,所以“筝”是“竹”字头,写“筝”字时,中间一横要写得长一些,这样风筝才能飞得稳、飞得高。我们一起齐读课题。《风筝》这篇课文是我

7、国著名作家贾平凹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的一篇文章。(2)出示古诗。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写过很多有关风筝的文章和诗篇,我们先来读读这两首古诗。(课件出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春衣称体近清明,风急鹞鞭处处鸣。忽听儿童急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谁来选读一首诗,并且试着说说古诗中“儿童散学归来早”是去干什么了?“忽听儿童急拍手”6,他们因什么事着急了?(3)谈话导入。这两首古诗,描绘了一群孩子在一起放风筝的情境,他们是多么地快乐啊。课文第一段也体现了这一点,请大家齐读这句话。(4)思考质疑。读了这句话,你

8、有什么疑问吗?(预设:为什么说做风筝、放风筝是我们最大的快乐?这群孩子是怎么做风筝、放风筝的?)请带着你们的好奇,带着你们的疑问,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课文至少读两遍,读完后用序号标出自然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