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轻视孩子的零花钱

不可轻视孩子的零花钱

ID:31492348

大小:106.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12

不可轻视孩子的零花钱_第1页
不可轻视孩子的零花钱_第2页
不可轻视孩子的零花钱_第3页
不可轻视孩子的零花钱_第4页
不可轻视孩子的零花钱_第5页
资源描述:

《不可轻视孩子的零花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不可轻视孩子的零花钱  孩子行为有异常,  家长无策空叹息  曾女士是一位小学老师,女儿小丁(化名)11岁,上小学五年级。曾女士来求助是被女儿的班主任劝过来的。她说,女儿经常偷拿家里的钱,屡教不改,而且变本加厉,最多的一次竟然偷了她300元钱。曾女士说起女儿一副痛心疾首、恨铁不成钢的表情,最后竟然泣不成声。她原来总认为自己很优秀,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女儿的偷钱行为让她在同事面前抬不起头。她为矫正女儿的行为用尽了办法,却没有一点效果。为此,她感到沮丧、伤心和气愤,却又无可奈何。  吴先生是一位典型的土豪。他高中毕业进城打工,历经十多年的艰苦创业,成了当地颇有名气的成功企业家。他的

2、独生子小宝(化名)出生后,吴先生不想再让儿子吃苦,便对他百般溺爱。不仅如此,吴先生给小宝的零花钱,更是出手阔绰,小宝从幼儿园就是小朋友眼里的“小土豪”。吴先生希望借此培养儿子的自信、绅士风度和领导风范。小宝在幼儿园经常欺负小朋友,而且还号召一群小朋友欺负一个小朋友。对听他话的小朋友,他会买东西给人家吃;对不听他话的小朋友,他就采取孤立甚至群起而攻之的方式令对方服从。老师和小朋友家长多次告状,吴先生还沾沾自喜,认为儿子果然有“领导风范”7,甚至还夸儿子有出息。小宝习惯了遇到问题就花钱摆平,上小学后作业不会就花钱请人替做。但是学习不能替代,小宝考试成绩差,老师不再关注他,一些学习好

3、的同学也慢慢疏远他。为了继续成为关注中心,小宝发展出一系列的恶劣行为。比如课堂上骚扰同学,给同学和老师起绰号,在教室里恶作剧等,成了令老师头疼、同学避让的问题生。老师多次让小宝回家反省,吴先生每次都是请客送礼平息事端。现在小宝上初中了,学习成绩一塌糊涂,上课睡觉,下课去网吧,还经常和同学打架,跟老师顶牛,谁都管不了。吴先生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想从经济上控制儿子,但小宝要死要活的,闹得他鸡犬不宁。  何女士是一位企业职员,她的女儿珍珍(化名)今年上大一。何女士说,以前对女儿的零花钱控制得挺严格,女儿上大学以前,几乎没有自己买过任何东西,女儿需要的东西都是她买回去的,女儿每年的

4、压岁钱也是她帮着存的。今年珍珍考上大学住校之后,何女士每月给女儿1800元的生活费。相比其他大学生,这个数应该是中等偏上,何女士以为对女儿来说应该是绰绰有余了。可没想到,珍珍每月总是不到20天就向她求救,有时甚至可怜兮兮地说:“妈,我没有钱吃饭了!”后来,何女士发现珍珍自从上大学后,有了自己的淘宝账户,总是在网上购物,而且一发而不可收,网购上了瘾。即便放假回家,她也频繁接到快递电话。大到储物柜,小到袜子、裤头、耳机,珍珍都是在网上买的。何女士忍不住责怪女儿太没节制,可是女儿反驳一句话让她顿时无语了:“谁让你以前管我那么严呢,我连花钱是什么滋味都不知道,现在我就是很享受网购的过程

5、,改不了了!”何女士真是欲哭无泪。  冷静观察找根源,  尊重孩子有需求7  以上三位家长的苦恼并非个例,这样的情况生活中还有很多。家长只是凭着自己的意图塑造孩子,没有真正了解过孩子的内心需要,更没有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给孩子的零花钱不是过多就是过少,造成孩子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  针对这三位急切求助的家长,我让他们都先冷静下来,想想自己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否真正把孩子当成一个鲜活的生命对待,是否真正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和自我感觉,而不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用爱去控制孩子。我请家长们认真思考孩子的行为说明了什么?当孩子的行为出现问题时,他们是否积极想原因、找

6、办法?是否耐心和孩子进行过沟通?是否真正看到了孩子的内在需求并给予尊重和满足?  曾女士回忆说,她第一次发现女儿偷钱是女儿上小学三年级。女儿想买一个高级卷笔刀,曾女士认为没有必要,后来女儿又说过几次,曾女士都是有口无心答应给女儿买,却迟迟没有行动,于是女儿偷偷从她的抽屉里拿了20元钱,买了一个漂亮的卷笔刀。曾女士替女儿收拾书包时发现后,女儿说是借同桌的。曾女士爱较真,立即找到女儿的班主任,落实卷笔刀的出处。女儿看到“东窗事发”,只好承认拿了家里的钱。曾女士勃然大怒,说女儿的行为是“偷盗”7,问题性质极其严重,是道德问题,现在偷小钱,未来偷大钱,现在偷自己家,未来就偷别人家,于是

7、体罚了女儿。这件事弄得满城风雨,同学知道了,老师知道了,女儿感觉没有面子,内心对妈妈产生了怨恨,不仅偷钱行为没有减少,而且还喜欢撒谎。曾女士性格要强,容忍不了女儿的行为,给女儿讲不通道理就打。母女间的怨恨越积越多,女儿的行为也越来越偏离曾女士设想的轨道。其实她根本不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和内心需要。如果她能够真诚地和女儿沟通,给女儿一定的零花钱由其自由支配,并商定一些规则,女儿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与她处处作对。  吴先生是基于“过度补偿”的心理,给小宝的爱过多。而且吴先生存在着“有钱能使鬼推磨”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