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阳光播种到孩子心里

把阳光播种到孩子心里

ID:31494758

大小:10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12

把阳光播种到孩子心里_第1页
把阳光播种到孩子心里_第2页
把阳光播种到孩子心里_第3页
把阳光播种到孩子心里_第4页
把阳光播种到孩子心里_第5页
资源描述:

《把阳光播种到孩子心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把阳光播种到孩子心里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和教育思想,着重从“教师的心”和“学生的心”两个视角分析其教育思想,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笔者结合个人经历,反思我国教育时弊,指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借鉴意义和现实应用存在的问题,以期引发大家的思考与研讨。  关键词:教师的心;儿童的心;快乐学校;和谐教育;现实反思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035-02  一、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就是爱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前苏联

2、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总结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写成的一本教育著作,主要记述了作者五年期间与一个班31名学生朝夕相处、从一年小学预备班到四年小学班教育教学活动的平凡岁月。作者那颗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儿童的火热的心所迸发出的无穷创造力和生命力,正是全书的魅力所在。7  苏霍姆林斯基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那颗爱孩子的诚挚的心。他的小学和中学生活一直是在自己村里的学校度过的。这所学校虽然办学条件普通,但有一批好的师资,这对从小受到家庭良好熏陶的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是一个极好的环境。他的善良天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发展,知识能力也

3、得到了迅速提升。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启蒙教师安娜?萨莫伊洛英娜。这位女教师是孩子们的良师益友,她总是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会孩子们如何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如何去关心、敬爱和体谅他人、与他人相处。这些使得幼小的苏霍姆林斯基不仅爱上了书本,爱上了同伴,爱上了大自然,也爱上了教育这一崇高的事业。苏霍姆林斯基从17岁起投身教育事业,二战后直到去世一直担任故乡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对他而言,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就是爱孩子。  二、快乐学校造就和谐教育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快乐学校

4、,主要论述如何进行学前教育。这一时期的教育有两个目的:一是促进孩子顺利地适应新生活,很好地完成过渡期;二是给教师一个考察未来学生的时间。第二部分是儿童时代,主要是写小学四年的学校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小学教育思想的精髓主要体现在:小学生的健康问题是教师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他发出了“健康,健康,还是健康”的强烈呼声,教师去找家长不是谈学习,而是谈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习惯。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即和谐教育,学校的教育理想就是要使受教育者达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成为社会进步事业的积极参加者,造就具有非凡的头脑、高尚的心

5、灵、创造的双手、尊重社会其他成员、珍爱他人劳动智慧和美德的人。他认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都是重要的,各有其相对独立的职能,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哪怕只是忽略了其中一个环节都会破坏这个统一体。学校不仅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合格的公民、有用的人才,而且要培养“幸福的人”。所谓“幸福的人”就是既能选择正确的生活道路,为社会谋福利,又能成为“精神生活极其丰富”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7“精神生活”、“精神需要”,是指“人的道德、智力、审美的需要和兴趣,在他积极活动过程中的发展、形成和满足”。他认为

6、,学校的任务就在于正确引导这个“发展、形成和满足”的过程,使年青一代“过着丰富的精神生活,形成良好的精神面貌”。  三、师生心灵共鸣是教育灵感的源泉  该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对教师与儿童的心的论述。7  关于教师的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是教师跟孩子在精神上的经常接触。学生不是一台活的机器,不是教师灌输知识的载体,更不是教师心中理想模型的可塑者。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只有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才能使教育具备真正意义。这种精神上的经常接触绝对不是一条单行线,而是双方的、互通的。教师要了解孩子的心灵,同

7、时也要让孩子了解教师的心灵,才能使教师和孩子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只有两颗心产生真正的共鸣才能撞击出最美妙的回音。教育者最重要的品质是感受孩子们精神世界的能力。如果教师跟孩子们没有共同兴趣、爱好和意愿,那么那通向孩子心灵的道路将永远被截断。教师只有在共同活动中长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感受他们的喜与乐、苦与悲,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参与他们的生命历程,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才会产生真正的精神上的共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向孩子们传授自己的精神财富。教育就是人学。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孩子的智力发展、思维、兴趣

8、、爱好、才能、禀赋和倾向。真正的教师不能把每个孩子都打造成一模一样的自己心中好学生的理想模型,不能忽视孩子个性发展和对周围世界的独特感知。按部就班的教育只会造就孩子粗糙呆板的心灵。真正的教师始终不会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在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一个孩子,这样才能与孩子进行自在的、无间隙的交流。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这是苏霍姆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