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应回归到简单朴实的路子上来

高中语文应回归到简单朴实的路子上来

ID:31496106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高中语文应回归到简单朴实的路子上来_第1页
高中语文应回归到简单朴实的路子上来_第2页
高中语文应回归到简单朴实的路子上来_第3页
高中语文应回归到简单朴实的路子上来_第4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应回归到简单朴实的路子上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中语文应回归到简单朴实的路子上来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应该要上得“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由“花哨”变为“简单”,由“零碎”变为“整体”,由“封闭”变为“开放”。语文教学要追求和谐与简单,追求朴实与实在,语文学习应回归到简单朴实的路子上来。  关键词:花哨;简单;零碎;整体  叶澜教授认为,语文课要上得“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也主张“简简单单教语文”,他进一步引申:“做好最简单的,最本质的,就是最成功的。”悉心研读专家的理念,似乎都有一种趋势,那就是,语文教学要追求和谐与简单,追

2、求朴实与实在,语文学习应回归到简单朴实的路子上来。  曾听过一节《记念刘和珍君》的公开课,学生还未深读课文,教师就提出了十几个问题。诸如“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第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这部分是按怎样的思路布局的?”这样简单的问题就有七八个,学生几乎无暇读书或者静下来慢慢思考。整个课堂在一问一答中推向高潮,真是一派“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现象。这样的课表面激情澎湃,实则粗糙、苍白和似是而非;表面“面面俱到”,实际上华而不实,支离破碎,各个教学环节都半生不熟

3、,“夹生”现象太多。4  课堂提问本是很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但若把课文肢解成若干碎小而无意义的问题,弄得“满目疮痍”之时,则成为无效提问。当低效甚至无效的碎小提问充斥于课堂之时,不仅仅割裂了课文的整体气脉,也影响了课堂的整体效果;不仅仅浪费了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更是扼杀了学生多元解读和个性解读的权利。  仔细研读《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不难发现,这篇文章只有一个最中心、最本质、最关键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要纪念刘和珍君”。当然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化整为零”:纪念的目的,纪念的内容,纪念的意义。揪住这样的中心问题不放,其

4、实已经做到了提纲挈领。所谓“整体把握的能力”除了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之外,还应该指整合教学环节。用“为什么要纪念刘和珍君”这样的问题整合全文,犹如用一条主线串联其散落的珠子,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脉络。至于其他的碎小的、无效的问题不问也罢。  同样的,还不仅仅是问题要精而少,材料的引用也要精而少。比如,在迫切地想要了解《记念刘和珍君》之前,“刘和珍君遇害”的背景同样值得关注。一教师在教学此文时,引用了大量的背景资料。从关于《记念刘和珍君》发表在《语丝》后由作者编入《华盖集续编》的经过,到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从

5、惨案发生的当天鲁迅先生写的《无花的蔷薇之二》,到后来在《死地》《空谈》等文中的猛烈地抨击;从揭穿“流言家”的谎言到叙事性悼念杂文《记念刘和珍君》,从过去的诸多惨案到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硝烟……短短一节课,光背景介绍就占了18分钟。然而,表面的花里胡哨和铺天盖地的资料堆积,只能使原本“拥挤”的课堂更加“臃肿”4。这样的课热闹有余,朴实不足;像时装表演,像花瓶,表面精彩而内部荒凉,精彩的背后是学生的无奈、无措和得不偿失。  那么,如何从繁多的背景材料中吸取一些精华滋补于课堂教学呢?恐怕,教师光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资源意识还

6、是不够的。必须从有益于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做出细致而适宜的甄别,必须“始于一个平台,必须拥有一个原点”(窦桂梅)。从这个意义上说,《记念刘和珍君》教学中的引用资料,切忌求全求满,必须要紧扣教材,必须与课文的主题息息相关,必须与原文在更深处“藕断丝连”。说到底,高中语文课堂,既要选择合适的课外活水资料用于“滋补”,同时要对那些可有可无的资料勇敢地按下“删除键”,为课堂“瘦身”。  窃以为,以下资料更能和原文在思想的深处“一脉相承”:  1926年3月18日,为抗议日本军舰炮击天津大沽口的侵略行径,北京各界人士和爱国学生五千

7、余人集会在天安门前游行示威,会后结队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女师大师生是由学生会组织上街的,领队的就是年仅22岁的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行进在队伍前面的还有张静淑、杨德群等,都高举着纸旗,呼喊着口号。当来到铁狮子胡同附近时,段祺瑞执政府命令卫队向请愿队伍开枪射击,并用大刀、铁棍乱砍猛打。打死打伤200余人,刘和珍走在前头,首当其冲,中弹倒下。张静淑和杨德群先后前去搀扶,也相继中弹。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这段材料本就是鲁迅先生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

8、中国女子的勇毅”的最直接的缘由,因而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显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至于其他资料,能删就删,还语文课堂以清爽干净,岂不是更好?4  可见,文本引用和拓展在于精而不在于多,正如支玉恒所说:“有些语文课很少进行语言的推敲、揣摩和品味,而是围绕文本内容,外加大量的教化性补充,过度渲染张扬人文性,冲淡了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大量的教化性补充只能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