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缺位”现象与“补位”思考

课堂教学中的“缺位”现象与“补位”思考

ID:31497262

大小:10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12

课堂教学中的“缺位”现象与“补位”思考_第1页
课堂教学中的“缺位”现象与“补位”思考_第2页
课堂教学中的“缺位”现象与“补位”思考_第3页
课堂教学中的“缺位”现象与“补位”思考_第4页
课堂教学中的“缺位”现象与“补位”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中的“缺位”现象与“补位”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课堂教学中的“缺位”现象与“补位”思考  苏教版数学教材共分三次编排了认识分数的教学,分别是三年级上册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分数教学的“起始”课)、三年级下册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五年级下册认识“单位‘1’”的几分之几(分数意义的“结束”课)。三次教材编排结合了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具有明显的思维递进与逻辑上升,形成对分数意义建构的整体视角。下面便结合认识分数的教学观察,就“缺位”现象进行探讨与思考,与大家交流、分享,以求指正。  一、关注静态结果,过程路径“缺位”,用“思维对接”补位  概念教学,不能只关注作为结论呈现的静态抽象的

2、本质属性,还需要特别关照数学概念在数学化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过程操作。三年级上册第一次教学分数时,书写分数是基本目标之一。表面上看,书写作为“静态画面”呈现的分数能出现“极高的正确率”,便逐渐形成一种错觉:学生写出一个分数是件十分简单的事。于是,教学中教师对于分数的书写指导常常一带而过,忽略了分数书写过程的具体指导。细究分数的书写过程,受“从上往下、从前往后”等习惯性心理影响,常常先写分子再分数线(或先分数线再写分子),最后写分母。这种“只见分数、不见意义”的“书写与为什么书写”之间的脱钩,正是师本位的体现,是对学生视角的缺失。  事实上,“分数的书写过程是

3、有‘序’7存在的,可以结合分数的概念形成,即分数的意义来进行。同时,学生对于分数的各部分名称的理解也能更到位”。比如:将一个物体平均分(写分数线)成3份(写分母“3”),每份(写分子“1”)是它的三分之一(整体感知),如下图。这种从意义出发的书写过程,与中国古代对分数的描述“分三之一”高度一致,有效实现了过程与结果的思维对接。  可见,分数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在多了解学习的心理学的基础上,注重结果的正确,重视过程的适切,暴露思维的动态生成过程,在问题解决时将知识方法的过程性和结论性统整并“脉动”起来,既能看到正确的结论,又能捕捉到应

4、用概念达成问题解决过程的思维轨迹。二要关注概念的生成逻辑,重视理解和记录表达的结合与沟通。概念的生成,有着其“个性化”的发展逻辑,概念的理解也具有一定的学生个体性的内化方式。在概念教学课中,可以从概念的本源出发,充分联系概念或对概念的理解范式进行数学思维语言的“外化”,充分结合与沟通所学概念的内涵,让表达与记录具备生长的力量感。基于此,在教学数概念等知识时,可以适时渗透数学史,让学生在创生新知的同时,“看到”知识的“成长”历程,明白概念表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感受数学的精、简、美。  二、重视正向分析,反向思辨“缺位”,到“思维彼岸”补位  思维是有“方向

5、序列”的心理活动,简单地可以分为“正向思维”和“反向思维”。反向思维可以看作是正向思维的“彼岸”,反映相反方向的另一面,常能在重要时刻起到关键作用,却也常因人们习惯于正向思维的表达而被忽视。在三年级下册学生第二次学习分数,要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此时的“每份”等价于“一个或几个”7,实现个数与份数的明确“划界”,这是这一阶段学习的难点和疑点。为了进行突破,常会观察到这样的题组进行对比与追问: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相互交流,集体校改。  强调:把()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份……  追问1(并列呈现上面两小题):每份都

6、是1个物品,为什么一个是,一个是?  追问2(并列呈现下面两小题):同样是把8个小看正方体作一个整体平均分,为什么一个是,而另一个却是?  追问3(并列呈现左边两小题):为什么都是?  小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都是它的几分之一。每份的个数可能是1个,也可能是几个。  这一题组练习主要是熟练与规范思维方法,通过三次对比与追问,从三种不同的维度正向感受“分数与什么有关”,强化分数中分母与分子的具体所指。“学生同时解答题组中的各个小题,能及时对这些小题进行比较,如果找到相同的成分就可以‘认知组合’,如果发现相异的因素就可以‘认知分化’”

7、。无论是“认知组合”还是“认知分化”,都能够较好地促进对所学知识内涵的深刻理解与外延的整体把握。上面的教学案例中,教师过于关注知识本质“认知组合”下的抽象与概括,却缺位引导学生对于非本质属性进行剥离的反向思维的经历。  所以,建议在此教学环节之后增加一个“反向思异”的追问环节,获得思维“反补”的机会:7  追问4(并列呈现4小题):看来,得到的分数与什么无关?  小结:分数与被平均分的“整体”和所取“部分”所包含的具体个数无关。  从“与什么有关”,到“与什么无关”,一正一反的两类追问,让学生系统、全面地经历了整体感知与理性思考,强烈地感受到无论怎么平均

8、分,都与被平均分的总数的具体个数无关,而与这些总数“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时形成的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