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徐迟诗歌的都市书写

论徐迟诗歌的都市书写

ID:31497756

大小:10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12

论徐迟诗歌的都市书写_第1页
论徐迟诗歌的都市书写_第2页
论徐迟诗歌的都市书写_第3页
论徐迟诗歌的都市书写_第4页
论徐迟诗歌的都市书写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徐迟诗歌的都市书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徐迟诗歌的都市书写  内容摘要:徐迟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都市诗歌书写中的代表诗人,通过对其《二十岁人》诗集的解读,结合作者的都市意识、创作个性,探究其都市诗歌中的诗学主题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徐迟诗歌都市书写  提到20世纪30年代的诗歌创作,除了以戴望舒为主的主情诗歌和以施蛰存为主的意象诗歌外,还出现了另一个重要的题材写作,即都市诗歌,以徐迟、路易士、陈江帆等为代表,他们着重描绘都市生活,“汇集着大船舶的港湾,轰响着噪音的工场,深入地下的矿坑,奏着Jazz乐的舞场,摩天楼的百货店”,[1]表现都市情绪与现代意识下的个体感觉,这其中又以徐迟诗歌表现最为明显。  徐迟1914年出生于

2、浙江湖州,1928年于上海念中学,年轻的诗人从小镇开始走向城市。以上海为代表的都市在三十年代开始繁荣起来,不同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都市每一秒都在变化,都市人的生活也处于波动与喧闹之中,年轻而又敏感的诗人感受着都市带给他的冲击与震撼,无法抑制内心涌动的诗情,用自己的才华与热情留下了关于都市的青春书写。  一.徐迟的创作个性与都市意识7  随性而至的诗人有突破一切的勇气,敢于表达自我,打破外在形式对诗歌的限制,崇尚自由与个性。在1992年版《徐迟诗选》中出现了诗歌不分行的现象,不拘泥于旧诗格律的影响,基本上无格律无音韵呈现出诗的散文化特点,也反映出其诗歌的自由化倾向,诗句皆随情感迸发而

3、成。在《我及其他》的初版中“我”字形象横七竖八的排布,诗人通过对外在形式的变化展现了自我在艺术中的无限释放与扩大,表现了现代都市人的张扬与冲动,是都市幻彩折射下“桃色的我”,也展现了诗人狂放不羁、随心所欲地追求浪漫化与自由化的个性。  同时诗人把握住都市青年复杂的情感变化,努力在诗歌中展现都市人的生活感受与深刻思考。当现代文明侵袭人与人的交集越来越多时,心与心的隔阂也越来越深,都市发展带来的迷惘、孤独笼罩在每个人的心上,诗人也在很多诗歌里展现了这种都市情绪,如《独居》“独居,埃及的十疫之一。寂寞呵,切碎的月亮直喷着我”[2]诗人将独居与埃及联系在一起,既有传统情调又有异域玛瑙大佛顶之下的

4、落寞与难以排解的寂寞心绪,这种传统的题材发生了变异,诗人现代观感的融入更贴切地表达了都市人身在水泥森林却更加孤独的心情。  在其最具都市色彩的《都市之满月》中诗人注入的都市意识最为明显。“写着罗马字的十二个星……望一望都会的满月的表面,知道了都会的满月所浮载的哲理,知道了时刻之分,明月与灯与钟的三兼有了”7,[3]十二个罗马数字象征着天上的星,塔上的钟指示着世人生活工作、左右着人的生活节奏、指挥着都市的运转,让都市按部就班的同时不免让人在追逐物质生活时使自我感觉钝化,失掉对精神生活追求。在都市时空观下,明确的时间意识和客观的机械化生活使得人影分离,灵魂难得自由。准时,工于计算,精确是由于

5、都市生活的复杂和紧张而加载于生活之中,徐迟赋予了都会里的时刻以月亮、灯和钟的多重含义并使之具有了新的审美体验。  这种感知都市生活,体味都市情绪的特征正是徐迟诗歌中城市意识的体现。“新的机械文明,新的都市,新的享乐,新的受苦”,[4]诗人将这种物化和自我生命的精神追求结合在一起,注重个体情绪的书写并丰富地展现了现代都市人的复杂心理,相比于前期诗人的都市书写进入得更深。  二.都市异乡人  当诗人从乡村走向都市时,对都市的一切现代文明感到新奇甚至礼赞都市风景,“我来了,二十岁人,青年,年轻、明亮又健康。从植着杉树的路上,我来了哪,挟着网球拍子,哼着歌”。[5]然而随着时间流逝,诗人逐渐看到

6、繁华背后的冷漠与病态并怀念起淳朴的家乡。乡村不同于讲究速度与发展的城市,它们更缓慢地进行着日常生活,而城市“街道纵横,经济、职业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速度与多样性,表明了城市在精神生活的感性基础上与小镇、乡村生活有着深刻的对比”。[6]《苕溪的溪水上》中带有故乡特征的风物此刻成为情感的寄托和美好的化身,在故乡感情与诗奇怪地溶合了,虽然诗人早年离开家乡而故乡的一切在脑海里都是亲切可触的,尤其生活在城市之后更觉得家乡的小桥与小巷是“平和的象征,静穆的长廊,我的恋的指南针是向着这里的”。[7]这种浓烈真挚的怀乡恋乡的表达,对乡土家园的回望也是一种城市对乡村的隐归。  在《春烂了时》中都市街景与乡村风

7、景同时并置,“街上起伏的爵士音乐,操纵着:蚂蚁,蚂蚁们。乡间,我是小野花:时常微笑的;随便什么颜色都适合的,幸福的”。[8]当都市文明与乡村文明对峙时,诗人还是选择站在乡村的一边,“7把忧郁溶化在都市中,大多的蚂蚁,死一个,也不足惜吧”。[9]由于都市生活的功利,人们对生命越来越缺少敬畏,人心也渐趋冷漠,这种异化无不让诗人失望从而转向理想化的家乡。诗人向往都市文明而又难以接受都市化带来的弊病,这种矛盾对立的情感也是都市诗歌中最真实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