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让语文课堂呈现不一样的风景

迁移:让语文课堂呈现不一样的风景

ID:31497905

大小:10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2

迁移:让语文课堂呈现不一样的风景_第1页
迁移:让语文课堂呈现不一样的风景_第2页
迁移:让语文课堂呈现不一样的风景_第3页
迁移:让语文课堂呈现不一样的风景_第4页
迁移:让语文课堂呈现不一样的风景_第5页
资源描述:

《迁移:让语文课堂呈现不一样的风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迁移:让语文课堂呈现不一样的风景  语文课程是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课程性质决定了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其中,对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便是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  迁移是实现知识间转化、知识能力转换以及知识能力向语文素养转化的重要途径。语文课堂要向学生呈现不一样的风景,要能产生步移景换的美妙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对教学素材进行巧妙的迁移。  一、迁移和迁移能力的内涵  迁移,它的原意是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或是由于自然力的作用,从一地移向另一地。在心理学概念中,迁移指

2、的是在一种情境里获得的知识、技能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迁移便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用“一棵树”去撼动“另一棵树”,是用一个想法去激发另一个想法,以促成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学习者的可迁移能力是学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者有意或无意地将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运用于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并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产生影响的能力。它是解决各类问题过程中最能起决定性作用的能力,不仅是直接影响学习者完成活动的基本条件,且对于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品质具有高释放

3、力。  二、培养初中学生迁移能力的重要性5  初中阶段是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可迁移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期。作为语文教师,对于初中阶段学生可迁移能力的培养责任重大。培养得好,有助于他们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反之,学生可迁移能力的培养就会错失良机。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少初中学生觉得语文不好学、学不好。他们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却没有获得理想的成绩,更不要说语文素养的提高了。反思一下不难发现:目前初中生学习语文要么“浅尝辄止”,忽视了知识背后的“风光”;要么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今天学,明天忘,

4、缺失学习语文的整体逻辑性;要么囫囵吞枣,更谈不上“反刍”的过程了,缺乏学习语文的严谨性。  究其原因,要么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不到位,要么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有值得商榷之处……其中对学生语文迁移能力培养不够,便是重要原因之一。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呢?下面笔者以教学中的“问”这一环节为例来做简要说明。  三、以“问”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春秋时期,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思想。他曾对自己的学生说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而他最得意的学生颜回就能够“闻一而知十”,足见其迁移学习能

5、力之强。比孔子晚约80年的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终身提倡“精神助产术”,他便是以“问”来引导学生获得真知的典范。但无论是孔子还是苏格拉底,他们的教导都是以被问者的旧有知识为基础,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5  在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师最好的教法就是问、听和看,而不是一味地讲。教师倾耳以听学生的说法,俯身以看学生的做法,然后要用问来引导学生,来获得教学反馈。课堂中的问既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书面形式的。语文教师有意识地问,往往可以唤起和培养学生的可迁移能力。  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语文的知识点比较

6、丰富,学习技能、方法比较多样。所以,教师必须要重视引导学生构建起具有概括性、系统性特点的知识网架。课堂上,教师之问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技能储备,要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到前一课、本单元,甚至是上一册书中学到的相关、相似知识或技能来进行解答。长此以往,学生所学得的散落一地的“知识之珠”才能越滚越紧、越滚越大,成为一个完整的“大雪球”,并且,学生堆“雪球”的技能也会越来越娴熟。  如在教学高尔基《海燕》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笔者首先尝试让学生回想一下什么是“象征”“散文诗”(学生在初一时学过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和屠格涅夫的《蔚蓝的王国

7、》,已经有了相关知识点的储备);然后,笔者简单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写于1901年,此时处于1905年俄国革命爆发前),同时,让学生参考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的写作背景;接下来,笔者请学生朗读一遍此文后,让他们联系背景想一想、议一议,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得出太阳、上天、海燕、大海、风云雷电、三种其他海鸟的象征意义;最后,请学生通过描写海燕的语句,归纳海燕的形象(结合初二上学期学过的第一单元《长征组歌》的形象分析,海燕所代表的乐观、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形象,被学生一下子就分析出来了)。5  事实证明,30分钟时间不到,笔者通过三个主问

8、题、四个步骤的教学,第一课时新授课的任务就基本完成了。接下来,在课堂10分钟的活动反馈环节,笔者设计了一个探究题:海燕的快乐源于哪里?如果这只海燕飞到了屠格涅夫“蔚蓝的王国”里,它依旧快乐地飞翔着,它快乐的原因可能是什么?经过当堂讨论、分析、汇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